close

《第 119 條》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97年3月3日內授中辦地字第0970042324號函 
【要旨】繼承人得檢附全體繼承人同意之分割協議書就部分遺產申辦分割繼承登記
【內容】按「按民法第1164條所定之遺產分割,係以遺產為一體,整個的為分割,而非以遺產中個個財產之分割為對象,亦即遺產分割之目的在遺產公同共有關係全部之廢止,而非個個財產公同共有關係之消滅,故應以全部遺產為分割,惟如符合民法第828條、第829條規定時,經全體公同共有人同意,仍可僅就特定財產為分割(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中冊,修訂四版,頁43註51;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2837號裁判意旨參照)。」為法務部97年2月26日法律決字第0970001316號函所明釋,本案被繼承人楊○○君遺有多筆不動產,倘符合民法第828條、第829條規定,繼承人得檢附全體繼承人同意之分割協議書而就部分遺產申辦分割繼承登記。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94年7月21日內授中辦地字第0940048932號函 
【要旨】持遺囑辦理繼承所有權移轉登記時,申請人如已檢附未被遺囑指定繼承之繼承人曾設籍於國內之戶籍謄本,供登記機關查對其與被繼承人之關係者,或登記機關能以電腦處理達成查詢者,得免檢附該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
【內容】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93年11月19日內授中辦地字第0930016064號函 
【要旨】遺囑分割遺產,如符合一物一權之原則,得由部分繼承人持憑被繼承人之遺囑,單獨就其取得之遺產部分申請繼承登記
【內容】案經函准法務部93年11月15日法律決字第0930040074號函略以:「按『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或託他人代定者,從其所定。』、『遺囑人於不違反關於特留分規定之範圍內,得以遺囑自由處分遺產。』民法第1165條第1項、第1187條分別定有明文。因在私有財產制度之下,個人對於私有財產,在生前既有自由處分權,則該人於其生前,以遺囑處分財產而使其於死後發生效力,亦應加以承認(參照戴炎輝、戴東雄合著,繼承法,第246頁)。本件依來函資料所示,被繼承人代筆遺囑分割遺產之內容,均係繼承人單獨取得某一不動產之全部所有權而無共有之情形,屬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依民法第1165條規定,自應從其所定。準此,本件被繼承人死亡時遺囑生效,依其所定遺產分割方法即生遺產分割之效力,由繼承人取得單獨之不動產所有權,無民法第1151條有關遺產未分割前為公同共有及土地登記規則第120條規定之適用,故各繼承人得本其全部所有權人之地位單獨申請辦理繼承登記。…」本案遺囑分割遺產,如符合一物一權之原則(即繼承人單獨取得被繼承人某一不動產之全部所有權而無共有之情形),得由部分繼承人持憑被繼承人之遺囑,單獨就其取得之遺產部分申請繼承登記,而無須全體繼承人會同申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93年11月1日內授中辦地字第0930014179號函 
【要旨】申請人所附繼承系統表或文件列明有大陸地區人民為繼承人者,申請繼承登記應附文件
【內容】一、按「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臺灣地區人民之遺產,應於繼承開始起三年內以書面向被繼承人住所地之法院為繼承之表示;逾期視為拋棄其繼承權。」為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6條第1項所明定,本案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臺灣地區人民之遺產,仍應依上開規定於繼承開始起三年內以書面向被繼承人住所地之法院為繼承之表示;另本部82年1月15日台(82)內地字第8113186號函釋有關大陸地區人民經法院准許繼承申辦登記者,應另檢附以下文件:1、法院准許繼承之證明文件。2、大陸地區人民已受領繼承財產應得對價之證明文件、其應得對價已依法提存之證明文件、遺產分割協議書…或其同意申請人辦理繼承登記之同意書(上開已受領對價之證明文件、協議書或同意書,應經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驗證)。本登記申請案所檢附之遺產分割協議書,倘經該大陸地區人民親自到場簽名表示其真意,並經登記機關指定人員核對身分屬實,分配之遺產亦符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7條、第69條之規定者,為簡政便民,得免附已受領繼承財產應得對價之證明文件及同意申請人辦理繼承登記之同意書,該遺產分割協議書亦得免經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驗證。
二、為利實務作業之一致性,爰於本部前開號函二、(四)2.後段增列但書規定:「但申請登記時,經大陸地區人民親自到場,提出經認證之身分證明文件,當場於遺產分割協議書內簽名,並由登記機關指定人員核符後同時簽證者,得免附已受領繼承財產應得對價之證明文件及同意申請人辦理繼承登記之同意書;另該分割協議書亦得免經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驗證。」。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93年9月13日內授中辦地字第0930013012號函 
【要旨】有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已喪失繼承權之繼承人,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仍得代位繼承
【內容】本案經轉函准法務部93年9月8日法律決字第0930035454號函復略以:「按『第1138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為民法第1140條所明定,其要件分為(一)須被繼承人之親等較近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中之一人或數人,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二)被代位人須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三)被代位人須係被繼承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四)代位繼承人須係被代位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參照戴炎輝、戴東雄合著,繼承法,第59至62頁〉。準此,本件代位繼承人僅須符合被代位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要件,即被代位人之孫或孫女,亦無不可。」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意見 。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92年9月15日內授中辦地字第0920014850號函 
【要旨】遺囑指定之繼承人,於繼承事實發生前,已先於被繼承人死亡,其代位繼承人得持憑該遺囑申辦繼承登記
【內容】一、本案經函准法務部92年8月29日法律決字第0920036217號函復略以:「按遺囑人於不違反關於特留分規定之範圍內,得以遺囑自由處分遺產,民法第1187條定有明文。準此,我國民法對於被繼承人得否以遺囑指定應繼分,固未規定,惟基於上開遺囑自由原則以尊重被繼承人之意思表示,認其得以遺囑指定應繼分,並無不宜(參照司法院21年院字第741號解釋)。本件陳林○○女士遺囑略以:『…將所有后列不動產,於吾百年之後由長女陳○壹人(住○○鎮…)無條件全部繼承取得,…』,核其意旨即係以遺囑指定應繼分,參酌上開說明,並無不可;惟其指定如有侵害其他繼承人之特留分者,其他繼承人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225條關於遺贈侵害繼承人特留分時繼承人行使扣減權之規定。又本件受遺囑指定應繼分之繼承人已於繼承開始前死亡,依民法第1140條規定,應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
二、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九十二年一月六日內授中辦地字第0九一00一九九五六號函 
【要旨】申辦耕地繼承登記時,符合農業發展條例第16條第3款規定,申請人應先辦理繼承登記再辦分割登記,惟為達簡政便民,得連件辦理
【內容】按「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因繼承、強制執行、公用徵收或法院之判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非經登記,不得處分其物權。」為民法第六條及第七百五十九條所明定,另按「分割共有物,性質上為處分行為,依民法第七百五十九條規定,共有不動產之共有人中有人死亡時,於其繼承人未為繼承登記以前,固不得分割共有物。」、「…共有物分割係屬處分行為,故於實務執行時,因發生繼承情事之共有人之一業已死亡,無從會同依該條例第十六條第四款辦理分割,是以其繼承人應先完成繼承登記,再會同依該條例第十六條第四款及第三款規定辦理分割;對於符合上開規定情事者,地政機關受理申請案件時,為簡政便民得以連件受理。」分別為最高法院六十九年台上字第一0一二號判例及本部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台(八九)內地字第八九一七五七0號函所明釋,依上開規定,土地所有權人死亡,權利主體既已不存在,應先辦理繼承登記後,才得由權利人辦理分割登記,惟為達簡政便民,得於申辦繼承登記時連件辦理分割登記。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九十二年一月二日台內中地字第0九一00二0四一八號函 
【要旨】繼承發生後所遺土地有分割、重測、重劃或建物門牌整編,得免責由繼承人持遺產稅完稅證明向稽徵機關要求註記變更
【內容】為配合「行政院所屬機關推動六減運動實施原則」,地政機關於受理繼承登記案件時,如遺產稅完稅證明書所載內容與繼承發生時之登記狀態相符,雖繼承發生後被繼承人所遺土地有分割、重測、重劃或遺產建物門牌有整編情事,因其異動均有案可稽,得免再責由繼承人持遺產稅完稅證明向原發證稽徵機關要求註記變更後之地號或房屋門牌號碼。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九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台內中地字第0九一00一八七二一號函 
【要旨】代筆遺囑之訂立日期,非由代筆人親自撰寫者應屬無效
【內容】一、本案經函准法務部九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法律決字第0九一00四五九二八號函復略以:案經轉准司法院秘書長九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九一)秘台廳民三字第二八五一九號函略以「按代筆遺囑為法定要式行為,須與法定方式相符,始具遺囑之效力,縱經法院公證人認證亦然,本院前於七十五年四月二日以(七五)秘台廳一字第0一一八四號函函覆內政部在案。又最高法院八十六年度台上字第四三二號判決略以……『……查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規定,代筆遺囑應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並未規定其筆記之方式,只需將遺囑意旨以文字表明,即無不可,是由代筆見證人親自書寫固屬之,如由代筆見證人起稿而後送打字者,亦無不合。……』與來函所舉 貴部(法務部)九十年七月三日法九十律決字第0二0六二六號函釋見解似有不同,本件有關遺囑人蔡00之代筆遺囑是否符合法定方式一節,事涉具體個案之事實認定事項,本院不便表示意見。至於是否准予憑此代筆遺囑申辦繼承登記,應由主管機關本於職權自行認定之。」,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函轉司法院秘書長意見。
二、本案代筆遺囑之訂立日期非由代筆人親自撰寫,核與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規定之法定要式行為不符,應否准所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91年10月24日台內中地字第0910016943號函 
【要旨】繼承人對被繼承人有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情事而喪失繼承權,並經法院確定判決,得由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
【內容】一、本案經轉准法務部91年10月18日法律決字第0910039998號函復略以:「二、案經轉准司法院秘書長91年10月4日(91)秘台廳家二字第24188號函略以:『按確定判決之既判力及於事物之效果,除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關係另行起訴外,當事人及法院均不得與確定判決意旨為相反之主張。依…繼承人盧○茂因對被繼承人盧○火有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情事而喪失繼承權,法院判決確認盧○茂就盧○火之遺產繼承權不存在,並已確定。揆諸首開說明,當事人自不得就盧○茂對盧○火之遺產繼承權存在與否再行起訴或爭執,法院亦受拘束,不得再為不同之認定及裁判。』三、次按民法第1140條規定:『第1138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本件繼承人盧○茂因對被繼承人盧○火有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情事而喪失繼承權,並經法院確定判決在案,依上開規定自得由盧○茂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
二、本案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及司法院秘書長意見,得由盧○茂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90年10月18日台(90)內中地字第9016562號函 
【要旨】日據時期被繼承人死亡絕家,於光復後,依民法繼承編定其繼承人,所發生之再轉繼承,仍應依民法繼承編規定辦理
【內容】經函准法務部90年10月11日法90律決字第033469號函略以:「關於邱鄭○○等人申辦被繼承人邱○所有不動產繼承登記,其合法繼承人認定疑義乙案,貴部來函說明三:『本案既因被繼承人死亡絕家,於光復後,依民法繼承編定其繼承人,所發生之再轉繼承,似仍應依民法繼承編規定辦理。』之意見,本部敬表贊同。」,本案請依上開法務部意見辦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九十年八月二十九台(九0)內中地字第九0一二三七六號函 
【要旨】被繼承人之遺產係夫妻共同財產時,其半數歸屬合法之繼承人,另半數歸屬其配偶,應以更名為登記原因辦理登記
【內容】一、按「夫妻財產制契約之訂立、變更或廢止,應以書面為之。」、「夫妻財產制契約之訂立、變更或廢止,非經登記,不得以之對抗第三人。」、「夫妻之財產及所得,除特有財產外,合併為共同財產,屬於夫妻公同共有。…」、「夫妻之一方死亡時,共同財產之半數,歸屬於死亡者之繼承人,其他半數,歸屬於生存之他方。前項財產之分劃,其數額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分為民法第一千零零七條、一千零零八條第一項、第一千零三十一條及第一千零三十九條所明定,本案土地係由被繼承人與其夫,於八十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登記為共同財產制時列入之共同財產,屬夫妻公同共有,並未約定財產分劃之數額。今被繼承人死亡,就共同財產之半數,歸屬於合法之繼承人,其他半數歸屬其夫,應以「更名」為登記原因辦理,並由當事人檢附夫妻共同財產制訂立之契約及其他相關證明文件辦理。
二、配合修正登記原因標準用語,增列登記原因﹁更名﹂之意義為﹁四、夫妻共同財產關係消滅時,所為共同財產之更名登記。﹂。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九十年七月十六日台(九0)內中地字第九00九八二三號函 
【要旨】代筆遺囑以電腦打字作成,不符合民法第1194條規定
【內容】案經函准法務部九十年七月三日法九十律決字第0二0六二六號函以:「按『法律行為,不依法定方式者,無效。但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民法第七十三條定有明文。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明定『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所謂『筆記』係指親自執筆,不能使他人為之。如遺囑全文以打字方式為之,而非由代筆人親自執筆,即違反法定方式,依民法第七十三條規定,應為無效,前經本部七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法七十五律字第一四三四二號、八十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法八十五律決字第二二三七四號及八十七年七月六日法八十七律字第0二三0二二號函釋在案。於民法相關規定未經修正前,本部上開函釋並無變更。惟具體個案如有爭訟時,仍應以法院之認定為準,併此敘明。」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之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九十年七月五日台(九十)內地字第九00九六六九號函 
【要旨】原住民辦理原住民保留地繼承登記疑義案
【內容】按「山坡地範圍內山地保留地,輔導山胞開發並取得耕作權、地上權或承租權。……如有移轉,以山胞為限。」、「原住民取得原住民保留地所有權後,除政府指定之特定用途外,其移轉之承受人以原住民為限。」分別為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三十七條及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十八條第一項所明定。另依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四條規定:「申請繼承登記,除提出第三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三款之文件外,並應提出左列文件:一、被繼承人死亡時之戶籍謄本。二、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三、繼承系統表。四、遺產稅繳(免)納證明書或其他有關證明文件。……前項第三款之繼承系統表,由申請人依民法有關規定自行訂定,註明如有遺漏或錯誤致他人受損害者,申請人願負法律責任,並簽名或蓋章。……」故本案繼承人平○○女士(具原住民身分)自可依上開法令申請辦理貴縣信義鄉青雲段四六地號等三筆原住民保留地之繼承登記,無須檢附非原住民身分之繼承人戴阿華之拋棄繼承證明文件。另關於青雲段八四八地號上建物之繼承事宜乙節,因該建物尚未辦理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宜由繼承人依相關法令規定自行協議處理。
(按:原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四條修正後為第一百十九條)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九十年六月一日台(九○)內中地字第九○八二六二六號函 
【要旨】已辦妥公同共有繼承登記之土地,復於法院成立和解,應以和解共有物分割為登記原因
【內容】按「依和解筆錄所為之共有物分割登記登記原因」為「和解共有物分割」,為本部訂頒「登記原因標準用語」所明釋,本案已辦妥公同共有繼承登記之土地,再由全體繼承人成立和解分割繼承,係屬特例,惟案情與本部八十七年一月二十一日台(八七)內地字第八七八五二五一號函釋類似,是以有關稅賦事宜,得依上開函說明二(二)意旨辦理。
 
-----------------------------------------------
 【公布日期文號】 中華民國九十年四月二日台(九○)內中地字第九○○四四六二號 
【要旨】已辦妥公同共有繼承登記之土地,復於法院成立和解,應以和解共有物分割為登記原因
【內容】按「和解成立者,與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為民事訴訟法第三百八十條第一項所明定,又「法院之確定判決是否得當,非地政機關審認範圍」前經本部七十年九月二十六日台(七Ο)內地字第四四九六五號函釋在案,合先說明。本件繼承人等於被繼承人張ΟΟ死亡後申辦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完竣,復於法院成立和解分割繼承,就本案土地約定土地權利之新取得方式,因訴訟上和解同時具有私法上法律之性質,張ΟΟ等繼承人既於辦理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完竣後成立訴訟上和解,就本案約定土地權利之新取得方式,應認為上開繼承人等間,就本案土地之權利義務關係已合意變更為如嗣後成立之訴訟上和解之約定內容(司法院秘書長八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八八)秘台廳民一字第二三八一六號函參照)。是以本案請以「和解共有物分割」為登記原因受理登記。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台(八九)內中地字第八九八○七四七號函 
【要旨】戶主權之繼承人應同時為財產之繼承人,原戶主之其他直系卑親屬已任寄留地之戶主,對被繼承人之遺產無繼承權。
【內容】按「因戶主喪失戶主權而開始之財產繼承,其繼承人之順序為:(一)法定之推定財產繼承人…第一順序之法定推定財產繼承人係男子直系卑親屬(不分長幼、嫡庶、婚生或私生、自然血親或準血親)且係繼承開始當時之家屬為限。女子直系卑親屬及因別籍異財或分家等原因離家之男子直系卑親屬均無繼承權。至於『寄留』他戶之男子直系卑親屬對家產仍有繼承權…」、「戶主指定某人為戶主權之繼承人,應同時指定該人為財產繼承人,兩者有不可分之關係。故戶主僅為指定戶主繼承人之表示或僅為指定財產繼承人之表示,應視為兩者併為指定。…」為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三點及第五點所明定,另按「日本民法舊親屬編以凡隸屬於同一戶籍者,即謂之家。家有戶主,戶主有獨立權能,家族係服從戶主權。」、「戶主繼承之第一順序繼承人為直系卑親屬…因收養而入他家者,或因分戶及其他原因另創一家之男子,既非家屬,自不得為法定之戶主繼承人…」規定(參依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二百二十頁、第四百二十頁),本案被繼承人鄭甲於昭和十二年(民國二十六年)一月二十六日死亡,由其長男鄭A相續戶主權,依上開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戶主權之繼承人應同時為財產繼承人,兩者不可分之關係,從而戶主相續人已同時繼承該財產。另其次男鄭B已任寄留地之戶主,應屬自創一家,非原本籍地之家屬,對被繼承人之遺產無繼承權,倘有所爭執,應訴請司法機關處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台(八九)內中地字第八九一六二七○號函 
【要旨】旅外僑民授權同是繼承人之兄弟姊妹申辦分割繼承登記無民法第106條規定禁止雙方代理之適用
【內容】查禁止雙方代理之規定,旨在保護本人之利益,非為保護公益而設,非強行規定,如有違反,其法律行為並非無效,經本人事後承認,仍生效力(參照最高法院八五台上字第一Ο六號裁判)故本案既經本人許諾,如當事人間無爭執者,登記機關應得受理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九年四月十三日台(八九)內中地字第八九○六一九九號函 
【要旨】禁治產人辦理抵繳稅款登記,如監護人非屬同居祖父母,應經親屬會議之允許
【內容】按「監護人對於受監護人之財產,非為受監謢人之利益不得使用或處分。為不動產處分時,並應得親屬會議之允許。」、「親屬會議會員,應就未成年人、禁治產人或被繼承人之左列親屬與順序定之:一、直系血親尊親屬。二、三親等內旁系血親尊親屬。三、四親等內之同輩血親。前項同一順序之人,以親等近者為先;親等同者,以同居親屬為先,無同居親屬者,以年長者為先。依前二項順序所定之親屬會議會員,不能出席會議或難於出席時,由次順序之親屬充任之。」民法第一千一百零一條、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條著有明文。本案應請依上開規定辦理。
(按:本案禁治產人某甲,監護人為其子某乙,經監護人與全體繼承人同意以實務抵繳遺產稅,請求以抵繳稅款同意書替代親屬會議允許之文件疑義)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89年1月21日台(89)內中地字第8925914號函 
【要旨】已辦妥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後,再就遺產協議分割,申辦分別所有登記時,如逾期辦理登記仍應繳納登記費罰鍰
【內容】按「已辦妥公同共有之繼承登記後,再依民法第824條第1項規定協議分割共有之遺產,其性質為共有物分割,自應依土地法第76條第1項、土地登記規費及其罰鍰計徵補充規定第3點第4款規定計徵登記費。」前經本部87年1月21日台(87)內地字第8785251號函示有案,本案先辦妥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嗣後再依協議辦理分割繼承登記,係另一登記案件,參依上開函示意旨,如逾期辦理登記,自應以遺產分割協議書日期依土地法第73條第2項、土地登記規費及其罰鍰計徵補充規定第3點第4款規定核計登記費暨其罰鍰。
(土地登記規費及其罰鍰計徵補充規定已修正為土地登記規費及其罰鍰計收補充規定)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台(八八)內中地字第八八二六一○八號函 
【要旨】代筆遺囑之見證人兼代筆人未親自簽名僅蓋簽名章,既未具法定要件,該遺囑應屬無效
【內容】按「代筆遺囑之見證人兼代筆人未親自簽名僅蓋簽名章,既未具法定要件,該遺囑應屬無效。」前經本部八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台(八一)內地字第八一一六六Ο七號函釋在案,又「...民法第一一九四條對於代筆遺囑見證人全體需同行簽名已有特別規定,...代筆遺囑未經見證人簽名,與民法第一一九四條規定之要式要件不符,...」亦經行政法院八十五年度判字第一六四Ο號判決有案,本案請參依上開規定辦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十二月二日台(八八)內地字第八八一四三四三號函 
【要旨】繼承人之一死亡,其再轉繼承人不願申報該繼承人之遺產稅,其他繼承人辦理繼承登記之釋疑
【內容】一、再轉繼承人不願申報或繳納遺產稅者,得准由其他繼承人(申請人)檢附被繼承人之遺產稅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或同意移轉證明書辦理與再轉繼承人公同共有之繼承登記,惟登記機關應於未會同申請登記之再轉繼承人之登記簿所有權部其他登記事項欄註記「未繳清遺產稅,不得繕發所有權狀」,並將該再轉繼承人所繼承之不動產資料移送國稅局依法核定並追繳其遺產稅。
二、不動產經再轉繼承而迄未辦理繼承登記者,不以一代為限,其情形甚為複雜,為利基層實務作業執行,茲舉簡例說明,甲死亡,其繼承人為乙、丙、丁;乙死亡,其繼承人為戊、己;丙死亡,其繼承人為庚、辛;戊死亡,其繼承人為壬、癸,則:
(一)繼承登記申請人為丁時,應檢附被繼承人甲遺產稅相關證明文件,於登記為丁、己、庚、辛、壬、癸公同共有並於登記簿為註記後,將乙丙戊之不動產繼承資料移送該等人死亡時戶籍所在之國稅局依法核定並追繳其遺產稅。
(二)繼承登記申請人為己時,應檢附被繼承人甲、乙遺產稅相關證明文件,於登記為丁、己、庚、辛、壬、癸公同共有並於登記簿為註記後,將丙、戊之不動產繼承資料移送該等人死亡時戶籍所在地之國稅局依法核定並追繳其遺產稅。
(三)繼承登記申請人為庚或辛時,應檢附被繼承人甲、丙遺產稅相關證明文件,於登記為丁、己、庚、辛、壬、癸公同共有並於登記簿為註記後,將乙、戊之不動產繼承資料移送該等人死亡時戶籍所在地之國稅局依法核定並追繳其遺產稅。
(四)繼承登記申請人為壬或癸時,應檢附被繼承人甲、乙、戊遺產稅相關證明文件,於登記為丁、己、庚、辛、壬、癸公同共有並於登記簿為註記後,將丙之不動產繼承資料移送其死亡時戶籍所在地之國稅局依法核定並追繳其遺產稅。
三、上述繼承系統表簡圖如下:〈如附件〉
函令附件 1 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十二月二日台(八八)內中地字第八八二三八八八號函 
【要旨】日本地方法院合同公證區公所公證之遺囑應由我國領事人員執行公證人職務始具備成立要件
【內容】本案經轉准法務部八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法(八八)律決字第Ο四五一二二號函復略以:「...司法院秘書長八十八年十一月十日(八八)秘台廳民一字第二七六三八號函略以:『遺囑之成立要件及效力,依成立時遺囑人之本國法』『繼承,依被繼承人死亡時之本國法。但依中華民國法律中華民國國民應為繼承人者,得就其在中華民國之遺產繼承之』,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二十四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分別定有明文。本件被繼承人黃君為我國國民,雖久居日本並未歸化為日本人,故關於遺囑及繼承之準據法為中華民國法律,並無疑義。再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第一項所謂公證人係指我國之公證人,日本公證人非該條項所稱公證人,而僑民在中華民國領事駐在地為遺囑時,依同條第二項規定得由我國領事執行第一項所定公證人職務,僑民在我國領事駐在地為遺囑時,未依此規定由我國領事人員執行公證人職務,難謂已具備公證遺囑之成立要件,但遺囑是否已具有自書遺囑或代筆遺囑之效力,則須視個案而定。」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函復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十二月二日台(八八)內中地字第八八二四四九四號函 
【要旨】養女於被繼承人死亡後繼任戶主,嗣後廢戶絕家並同日被收養為媳婦仔,其繼承人申辦繼承登記時,應先究明其已取得之財產係屬家產或私產據以辦理
【內容】一、按「日據時期臺灣省人財產繼承習慣分為家產繼承與私產繼承兩種。家產為戶主所有之財產;私產係指家屬個人之特有財產。家產繼承因戶主喪失戶主權而開始;私產繼承則因家屬之死亡而開始。戶主喪失戶主權之原因:(一)戶主之死亡。…(四)戶主因婚姻或收養之撤銷而離家。」為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二點所明定。次按台灣日據時期所謂絕家者,乃家因喪失戶主,又無戶主繼承人而歸於消滅之謂。絕家須經有關繼承人曠缺之手續始發生,在土地則應適用繼承未定地整理規則處理。如係戶主繼承則該家將成絕家,且無論何種繼承,為財團之該繼承財產即歸屬國庫(前司法行政部編「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四三八、四八Ο頁參照)。
二、本案養女林A於被繼承人林甲死亡後繼任戶主,係不可分的承繼前戶主所有財產上之權利義務。惟嗣後林女廢戶絕家且於同日養子緣組除戶被洪ΟΟ收養為媳婦仔,其已取得之財產是否應由林君之繼承人繼承,似須先究明該遺產究屬家產或私產,如為家產部分,揆諸前開說明,如已經過法定搜索期間而無合法繼承人承認繼承時,無人承認繼承即告確定;如為私產部分,則屬於繼承順位之人,則無分男女嫡庶,…,均得繼承私產(前司法行政部編「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四五二頁參照)。故本案涉及事實認定,請本於職權自行認定之。惟當事人對上開法律關係如有爭議,宜循司法途徑解決。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台(八八)內中地字第八八二二四七七號函 
【要旨】繼承人於辦竣分割繼承登記後復與他人成立訴訟上和解得依和解內容辦理
【內容】案經函准司法院秘書長八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八八)秘台廳民一字第二三八一六號函略以:「...本件繼承人等於被繼承人許君亡故後檢具遺產分割協議書等文件向主管地政機關申辦分割繼承登記完竣,該繼承人等間就系爭土地之權利義務關係原應依該分割繼承登記之狀態定之;惟上開繼承人等於辦理分割繼承登記完竣後,復於法院與其他土地共有人成立訴訟上和解,就系爭土地約定土地權利之新取得方式,因訴訟上和解同時具有私法上法律行為之性質,上開繼承人等既於辦理分割繼承登記完竣後成立訴訟上和解,就系爭土地約定土地權利之新取得方式,應認為上開繼承人等間就系爭土地之權利義務關係已合意變更為如嗣後成立之訴訟上和解之約定內容。...。」本部同意上開司法院秘書長函復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十月四日台(八八)內地字第八八八五四九五號函 
【要旨】部分繼承人因有具體事由致不能檢附未會同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得以曾設籍於國內戶籍謄本及敘明未能檢附之理由書代之
【內容】查「申請繼承登記,除提出第三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三款之文件外,並應提出左列文件...二、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為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四條所明定。惟查早年部分繼承人充軍後行蹤不明,或繼承人僑居國外失去聯絡,或刻意不聯絡,或因案遭通緝未便聯絡,或幼年遭強行抱走生死未卜,或被繼承人除戶謄本上有收養外籍人士註記,無外籍人士戶籍資料且行蹤不明...等,致繼承人申辦繼承登記時,常有未能檢附其他未會同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之情事,致不能辦理繼承登記。為解決不可歸責於民眾申辦繼承登記所遇之困難,並鼓勵繼承人儘速辦理,以免逾期未申辦繼承登記致遺產被收歸國有,及順暢徵收補償發放作業,以利地籍管理並杜民怨,請依本部八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邀集法務部(未派員)、財政部賦稅署、直轄市 、縣(市)政府等有關機關開會研商之結論意旨:「依土地登記規則第三十一條規定,由繼承人中一人或數人為全體繼承人之利益,就被繼承人之不動產申請為公同共有之登記時,如未能檢附未會同申請之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時,得以曾設籍於國內之戶籍謄本及敘明未能檢附之理由書代之。」辦理。
(按:原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四條及第三十一條修正後為第一百十九條及一百二十條)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台(八八)內中地字第八八○四三五三號函 
【要旨】歸化日本國籍之繼承人申辦繼承登記處理原則
【內容】一、按「繼承、強制執行、公用徵收或法院之判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非經登記,不得處分其物權。」、「繼承,因被繼承人死亡而開始。」為民法第七百五十九條、一千一百四十七條所明定,故繼承係一法律事實,而非法律行為,繼承事實發生時,繼承人即承繼被繼承人財產之地位,並已發生物權轉移之效力,繼承登記僅為處分該遺產必備之程序,合先說明。
二、本案被繼承人張甲於民國四十六年三月間死亡,繼承人山口○一、山口○二於民國五十三年一月間始歸化日本,參依上開民法規定,得繼承張甲所遺不動產。至山口○二代位申辦張乙所遺土地,因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九日繼承事實發生時,山口○二已入籍日本,喪失我國國籍,應請參依本部八十四年二月十七日台(八四)內地字第八四七八四二七號函釋「依國籍法第十四條規定『喪失國籍者,喪失非中國人不能享有之權利。喪失國籍人,在喪失國籍前,已享有前項權利者,若喪失國籍後一年以內不讓與中國人時,其權利歸屬於國庫。』復依司法院院字二四四四號解釋,土地法第十七條之土地權利,唯中華民國國民始能享有。本案繼承人既係於繼承事實發生前已入籍日本,喪失我國國籍,依上開規定,自不得取得土地法第十七條所定之土地權利。」意旨辦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七月十二日台(八八)內地字第八八○七六三九號函 
【要旨】被繼承人與申請人間之收養關係如未經合意或法院裁定終止,可推定申請人繼承資格存在
【內容】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八年六月十一日法八八律決字第Ο二二八Ο四號函轉准司法院秘書長八十八年六月七日(八八)秘台廳民三字第Ο七Ο一一號函略以:「一、按成年人被收養者,其收養究係於法院認可裁定確定時發生效力,或溯及至收養書面成立時發生效力,因現行民法未有明文規定,固有不同見解,惟法院所為認可收養之裁定,屬非訟事件,雖無實質上之確定力,但仍有裁定之拘束力,於未經廢棄變更或另訴提起收養無效或撤銷收養之訴判決確定前,尚不能遽以否認其效力。…」,本案據案附之八十七年五月七日養聲字第二一五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主文:「認可蘇○元於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八日,收養蘇○民為養子。」,依上開司法院秘書長函意旨,於未經廢棄變更或另訴提起收養無效或撤銷收養之訴判決確定前,尚不能遽以否認其效力。故被繼承人與申請人間之收養關係如未經合意或法院裁定終止,似可推定申請人繼承資格存在。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七月七日台(八八)內地字第八八○七九三○號函 
【要旨】被繼承人之擬制直系血親卑親屬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得否代位繼承,應視收養效力是否及於被代位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而斷
【內容】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法八八律決字第Ο二三六二六號函轉准司法院秘書長八十八年六月十日(八八)秘台廳民一字第Ο九二Ο一號函略以:「按養子女與養父母之關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與婚生子女同,民法第一千零七十七條定有明文。故同法第一千一百四十條所謂被代位人即該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自應包括擬制直系血親卑親屬在內。次按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條所謂代位繼承人,依該條規定雖指被代位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而言,惟被代位人若為被繼承人之擬制直系血親卑親屬時,因收養關係於法院裁定認可後,始溯及自收養書面成立時發生效力,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得否代位繼承,則應視收養效力是否及於被代位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而斷。是以,被繼承人之擬制直系血親卑親屬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得否代位繼承,自應依前開說明決之。又收養他人子女為孫者,不僅與民法第一千零七十二條規定不符,且實務上亦認養孫之收養為法所不許。…」,綜上,本案被繼承人范○志於七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收養范○坤為養子(從養父姓),其收養效力是否及於范○坤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依上開司法院秘書長函之意旨,需視其當時成立之收養契約及法院裁定書而定(經查所送附件並無上開資料),故本案請依上開意旨本於職權就事實予以認定。另養孫之收養為法所不許,併此敘明。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三月十二日台(八八)內地字第八八○三五○四號函 
【要旨】對於外國法院之確認判決,地政機關得為形式之審查,如有爭執,利害關係人得訴請法院確認
【內容】一、按「對於心神喪失或精神耗弱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最近親屬二人或檢察官之聲請,宣告禁治產。…」、「法院應於鑑定人前訊問應禁治產人。但有礙難訊問之情形或恐有害其健康者,不在此限」、「禁治產之宣告,非就應禁治產人之心神狀況訊問鑑定人後,不得為之」分為民法第十四條、民事訴訟法第六百零二條第一項及第六百零三條所明定。另「…在外國有住所或居所之我國人,並依我國法律及該外國法律有禁治產之原因者,該外國法院亦得宣告禁治產。再者外國法院所為禁治產宣告之效力,亦宜認與我國法院所為者有同一之效力,僅在有相當於民事訴訟法第四百零二條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始不認其效力,…。」為司法院七十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七八秘臺廳一字第Ο一四七八號函所明定。合先敘明。
二、本案繼承人謝○○君久病滯居美國,必須二十四小時依賴他人看護,經其配偶向台灣台北地方法院聲請禁治產宣告,惟經該院依上開民事訴訟法之規定駁回其聲請,當事人遂改向美國管轄法院聲請謝○○之禁治產宣告,並經核准在案。該項禁治產宣告是否有民事訴訟法第四百零二條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而不認其效力,似非地政機關所得審認,惟既經美國管轄法院所為,經函准司法院八十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八八秘台廳民一字第Ο四二五Ο號函略以:「按民事訴訟法第四百零二條對於外國法院之確定判決以承認為原則,不承認為例外。一般認為各機關均可為形式之審查,如於承認外國法院確定判決之效力有爭執時,得由利害關係人訴請法院確認。…。」
三、本部同意司法院上開函。故對於外國法院之確認判決,尚非地政機關所得審認,地政機關得為形式之審查,利害關係人間如於承認外國法院確認判決之效力有爭執時,再訴請法院確認。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台(八八)內地字第八八○三○六二號函 
【要旨】隱居衍生以家產或私產辦理繼承之釋疑
【內容】一、按台灣在日據時期,本省人間之親屬及繼承事項,依台灣當地之習慣決之(最高法院五十七年台上字第三四一Ο號判例參照)。查民國二十四年(日本昭和十年)四月五日台灣高等法院上告部判官及覆審部判官聯合總會決議,承認隱居有習慣法之效力,自該決議之日起隱居始成為戶主繼承開始之原因。但隱居發生於該決議日期以前者,不能認為因隱居而開始之戶主繼承,而應以被繼承人死亡日期定其繼承開始日期(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二點第四項第二款規定參照)。又隱居係隱居人之單獨意思表示,在上項決議以前所為之意思表示應屬不生效力,鑑於隱居對於身分上、財產上影響之鉅,至少亦應解為於上項決議之後,經隱居人追認始發生效力,似不能認定自申報隱居時起,或自決議之日起當然發生效力(前司法行政部編印『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八十一年三月第六版,第四四六頁參照)。本案依案附資料析述,被繼承人張○○君生前於民國二十一年(日本昭和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以戶主身分隱居,同日由其孫張Ο戶主相續,繼而於民國二十三年(日本昭和九年)四月十三日在戶主張○之戶內死亡。揆諸前揭說明,張○○生前之隱居既不能成為戶主繼承之原因,則張○○死亡時,雖戶籍記載係張○戶內之家屬,然其身分實質上應仍為戶主,是以,其遺產得以家產辦理繼承。惟當事人間倘有爭議,宜請循訴訟途徑解決。
二、前開見解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八年一月二十七日法八八律字第Ο五一Ο三Ο號函同意。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台(八八)內地字第八八○二七二八號函 
【要旨】申辦繼承登記時,已檢附法院准予拋棄繼承權證明文件者,得免附其現在之戶籍謄本
【內容】關於申辦繼承登記時,已檢附法院准予拋棄繼承權證明文件之繼承人,如案附被繼承人之除戶戶籍謄本已有記載該拋棄繼承權人之資料以供查對其與被繼承人之關係者,得免檢附該拋棄繼承權人現在之戶籍謄本。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台(八七)內地字第八七一二○四九號函 
【要旨】有關涉大陸地區人民之不動產繼承案有關事宜
【內容】一、為簡化涉大陸地區人民之不動產繼承登記法令,以茲便民,並保障在台繼承人權益,經本部於八十七年九月五日邀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等相關機關研商獲致結論如下:
(一)按「....遺產中,有以不動產為標的者,應將大陸地區繼承人之繼承權利折算為價額。但其為台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之不動產者,大陸地區繼承人不得繼承之,於定大陸地區繼承人應得部分時,其價額不計入遺產總額。」、「大陸地區人民不得在台灣地區取得或設定不動產物權....。」分為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七條第四項及第六十九條所明定。故大陸地區人士既不得繼承遺產中之不動產,為利地籍、稅籍管理,並顧及在台繼承人權益,類此涉兩岸之不動產繼承登記案件,得由在台繼承人申辦繼承登記時,於繼承系統表切結「表列繼承人如有遺漏或錯誤致他人權益受損者,申請人願負法律責任,並保證大陸地區繼承人主張繼承權利時,登記之繼承人願就其應得價額予以返還」後受理登記,無須俟大陸地區繼承人依上開條例第六十六條第一項規定為繼承與否表示後始得辦理。
(二)又大陸地區人民依規定既不得取得台灣地區不動產,自亦不得申辦不動產繼承登記,準此,該大陸地區繼承人即不具申請人身分,非屬依「土地登記規則」規定應檢附身分證明文件者,且大陸地區並無戶籍謄本,故台灣地區人民申辦繼承登記時,得免附未會同申請之大陸地區繼承人身分證明文件,僅於所附繼承系統表上依結論(一)切結,並得檢附被繼承人在台初次設籍之戶籍資料。
(三)本部八十二年一月十五日台(八二)內地字第八一一三一八六號函釋有關大陸地區人民經法院准許繼承者,應另檢附左列文件....(2)大陸地區人民已受領繼承財產應得對價證明文件、其應得之對價已依法提存之證明文件....等。其中「應得對價」之認定,因遺產包括動產及不動產,該應得對價是否與其應繼分相當,尚非地政機關所須審認。
(四)另有關經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驗證之大陸地區文書,依本部八十六年十月十三日台(八六)內地字第八六八八四八八號函釋規定,形式上可推定為真正,其實質內容之真實性仍應由地政機關審查。故依上開規定驗證之大陸地區文書,如與申請案所附之其他文件、資料內容一致無矛盾或疑義,即無需查證,如有疑義或必要時,始以個案委託該基金會查證。
二、至有關在台繼承人申辦登記之遺產如超過一戶以上之不動產,該不動產是否為台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之認定標準,經函准法務部八十七年十月二十日法(八七)律字第Ο三六四五二號函略以:「台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之不動產,其認定標準,業經本部八十四年十二月一日法(八四)參字第二七九五五號函釋有案,倘法令未有修正,仍以維持原意見為宜。」本部同意法務部意見,故於相關法令未修正前,仍請依本部八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台(八四)內地字第八四一六五五八號函說明二(二)辦理。
〈按: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第六十九條業於九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華總一義字第09100075590號令修正〉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七年八月十一日台(八七)內地字第八七○八二八九號函 
【要旨】日據時期私產繼承,被繼承人為招贅婚之女子,無冠母姓之子女可繼承時,由冠招夫姓之子女為第一順位繼承人
【內容】一、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法(八七)律字第Ο二三六二八號函復以:「(一)按台灣在日據時期本省人間之親屬及繼承事項,依當地之習慣決之(最高法院五十七年台上字第三四一Ο號判例參照)。依日據時期台灣之習慣,因家屬死亡而開始之遺產繼承,為私產繼承,純屬財產繼承之性質,與家之觀念無關,家屬之私產由其直系卑親屬繼承為原則(大正十年控民字第二六五號,同年五月十七日判決);如無可繼承之直系卑親屬時,應依配偶、直系尊親屬、戶主之順位繼承之。苟該當其順位,則雖為女子亦當然得繼承之(昭和七年上民二六八號,同八年三月八日判決)(參見前司法行政部編印「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四五三頁)。是故內政部訂頒之『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十二點第三款、第四款爰規定:『日據時期私產繼承人之法定繼承人之順序如左:1、直系卑親屬2、配偶3、直系尊親屬4、戶主。』、『第一順序繼承人直系卑親屬有親等不同時,以親等近者為優先。...不分男女、嫡庶、婚生與私生,均得為繼承人。』(二)本件被繼承人鍾○係招贅婚之女子,於日據時期大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死亡,其招夫胡○於大正七年九月七日死亡,其冠鍾姓之次子亦早於繼承開始前死亡絕戶(與胡○同年月日死亡),僅餘直系卑親屬為冠招夫姓之長子與長女。又被繼承人係於戶主鍾新○戶內死亡,其身分為家屬。準此,本件為日據時期因家屬死亡而開始之私產繼承,依前揭說明,似應由冠招夫姓之直系血親卑親屬(長子與長女)為第一順位繼承人申辦繼承登記,無從由第四順位之戶主繼承人申辦繼承。貴部之研析意見,本部敬表同意。惟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如有不同主張,宜循訴訟程序謀求解決。」
二、本部同意前開法務部意見,本案應由冠招夫姓之直系血親卑親屬(長子與長女)為第一順位繼承人申辦繼承登記,無從由第四順位之戶主繼承人申辦繼承。惟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如有不同主張,宜循訴訟程序謀求解決。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七年八月七日台(八七)內地字第八七九○二六八號函 
【要旨】為方便旅外國人委託國內親友代為辦理遺產繼承登記,其授權書宜載明不動產標示
【內容】案經本部邀同外交部、省市地政處等有關機關會商,獲致結論如次:「旅外國人授權國內親友申辦遺產繼承登記,性質上非屬特別授權事項範圍,如授權書未填寫不動產標示及權利範圍,為便利被授權人辦理上開不動產繼承登記及地政事務所審查核對之需要,仍應請當事人填寫其不動產所在地之縣(市)為宜,俾我駐外單位得將該授權書影本函轉至不動產所在之縣(市)政府。縣(市)政府於接獲上開函轉文件時,應分行所轄各地政事務所。如所繼承之土地非屬授權書所載縣(市)之土地,地政事務所於受理登記案時,得向授權書所載之縣(市)政府或外交部查證。以上結論,請外交部轉知駐外單位配合辦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台(八七)內地字第八七○七二六○號函 
【要旨】大陸地區繼承人,於繼承開始起三年內取得我國國籍,得准其申辦不動產繼承登記
【內容】按經函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八十七年六月二十日(八七)陸法字第八七Ο四七四Ο號函轉准法務部八十七年四月二日法(八七)律字第Ο一Ο一五一號函略以:「基於兩岸繼承事件之特殊性,大陸地區繼承人繼承台灣地區人民遺產,其身分如於繼承開始起應表示繼承之期間『三年』內轉換為台灣地區人民時,為保障其繼承權益,應認無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六條至第六十九條規定之適用;否則應視為已拋棄繼承權,而仍有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六條至第六十九條規定之適用。」,本部原則同意上開意見。被繼承人於死亡原因發生時,其繼承人仍屬大陸地區人士,惟事後如於繼承開始起應表示繼承之法定期間內在台灣地區設有戶籍,依上開條例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為台灣地區人民時,為保障其繼承權益,應認無上開條例第六十六條至第六十九條規定之適用,得准其申辦不動產繼承登記。否則,大陸地區繼承人如未於法定期間內轉換為台灣地區人民時,應仍有上開條例第六十六條至第六十九條規定之適用。
(按: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第六十九條業於九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華總一義字第09100075590號令修正)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台(八七)內地字第八七○三二九一號函 
【要旨】大陸地區人民繼承台灣地區人民遺產,應在被繼承人死亡時起算三年內為繼承之表示
【內容】一、案經函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八十七年二月十六日(八七)陸法字第八七Ο二一五四號函略以:查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六條第一項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繼承台灣地區人民之遺產,應於繼承開始起三年內以書面向被繼承人住所地之法院為繼承之表示;逾期視為拋棄其繼承權。」。按本條規定「繼承開始起三年內」,係指自被繼承人死亡時起算三年而言,是大陸地區人民繼承台灣地區人民遺產,即應在被繼承人死亡時起算三年內為繼承之表示,方符避免繼承之法律關係久懸不決,影響台灣地區經濟秩序之穩定及共同繼承人權益之立法本旨。準此,得為繼承之大陸地區後順序或親等較遠之親屬,如遇前順序或親等較近之大陸地區繼承人逾三年未表示繼承而視為拋棄其繼承權者,因繼承開始起已屆滿三年,即不得再為繼承之表示;至於因前順序或親等較近之大陸地區繼承人於三年未屆滿前均依法拋棄繼承權者,得為繼承之大陸地區後順序或親等較遠之親屬,仍應於繼承開始起三年內為繼承之表示,始得繼承台灣地區人民之遺產。
二、本部同意上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意見。本部八十五年六月四日台(八五)內地字第八五Ο五九一九號函應停止適用。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七年一月二十一日台(八七)內地字第八七八五二五一號函 
【要旨】繼承人得檢附全體繼承人同意之分割協議書就部分遺產申辦分割繼承登記
【內容】一、略。
二、案經邀同法務部、財政部及省市地政機關會商獲致結論如次:
(一)查「公同共有物分割之方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依關於共有物分割之規定。」、「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分為民法第八百三十條第二項、第一千一百五十一條及第一千一百六十四條前段所明定。又公同共有遺產之分割,應依關於遺產分割之規定,其分割方法乃屬公同共有財產之清算程序,而非僅限於公同共有物之分割(謝在全民法物權論第三八八頁參照)。故已辦妥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其再申辦遺產分割繼承登記者,宜以國稅稽徵機關所核發遺產繳(免)稅證明書所列之遺產全部協議分割,惟如當事人因故僅就部分遺產協議分割者,基於一物一權主義,就個別遺產之標的分割,法無明文禁止,登記機關仍應受理。
(二)又「查民法應繼分規定之設置,其目的係在繼承權發生糾紛時,得憑以確定繼承人應得之權益,如繼承人間自行協議分割遺產,於分割遺產時,經協議其中部分繼承人取得較其應繼分為多之遺產者,民法並未予限制;因之,繼承人取得遺產之多寡,自亦毋須與其應繼分相比較,從而亦不發生繼承人間相互為贈與問題。」、「....至於多人分割遺產,乃係取得遺產單獨所有之手段,且遺產尚包括動產,僅不動產分割,無法審究是否應繼分相當。基於上述理由,因繼承而分割不動產時,不論分割之結果與應繼分是否相當,依照土地稅法第二十八條但書及契稅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四款之規定,均不課徵土地增值稅或契稅;繼承人先辦公同共有登記嗣後再辦理分割登記者,亦同。再行移轉核計土地增值稅時,其前次移轉現值,仍應依土地稅法第三十一條第二項規定,以繼承開始時該土地之公告現值為準。」分為財政部六十七年八月八日台財稅第三五三一一號函及七十五年三月七日台財稅第七五三三Ο四六號函所明釋,故繼承人不論如何分割遺產,均不課土地增值稅、贈與稅與契稅;又繼承人就被繼承人之遺產,訂有分割協議書,其繼承人是否獲有分配或分割結果與各繼承人之應繼分是否相當,尚非地政機關所得審認範圍。
(三)略。
三、本部七十三年十月八日台(七三)內地字第二六二五五六號函說明二末段所稱「注意有關稅法之適用」一節,應依上開財政部二函之規定辦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七年一月八日台(八七)內地字第八六一二九一七號函 
【要旨】分戶不以分產或別居別炊為要件,其實質已分家並另立生計者,始喪失繼承權
【內容】一、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法﹝八六﹞律字第○四四九一號復以:「﹝一﹞查繼承開始在日據時期,民法繼承編尚未施行於台灣,依當時有效法,有關遺產之繼承應適用台灣民事習慣處理。依當時台灣民事習慣,因戶主喪失戶主權而開始之財產繼承(家產繼承),第一順序之法定推定財產繼承人須係男子直系卑親屬且係繼承開始當時之家屬為限。女子直系卑親屬及因別籍異財或分家等原因離家之男子直系卑親屬均無繼承權。至於『寄留』他戶之男子直系卑親屬對於家產仍有繼承權(參照『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四二Ο頁及貴部訂頒之『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三點第二項)。(二)次查法定戶主繼承人之第一要件須為被繼承人之家屬,習慣上分戶而另立一家,即別籍(別居)異財者,對於原來之家,既發生喪失繼承權之效果,分戶之要件如何,逐成為繼承上重要之一問題。依『台灣私法』所載,自明治三十九年一月十五日(民國前六年)施行戶口規則後,當時裁判上認定分戶之要件為:(一)分家應出於分家戶主之自由意志、(二)應得本家戶主之同意、(三)未成年人,應得行使親權之父或母,或監護人之同意、(四)因分家而創立一家,仍須冠以同一之姓(前揭調查報告第四二一頁參照)。是以,父母在世中分戶須以得父母之承諾為前提。而舊習慣上,鬮分或分割一家共有之總財產時,其結果當然分家且分爨。故在解釋上係認定有分爨分家,而後始得分戶,另查『依舊習慣法上,家已鬮分其家產並分爨者,當然發生一家之分立,當時原應辦理戶口簿上分戶之手續....』(大正四年控字第五七七號,同年三月六日判決,上述判例旨在闡明分戶為鬮分當然之結果....載於前揭調查報告第三九八、三九九)。惟昭和五年上民字六九號判例及釋答則認為:分戶不以分得財產或別居別炊為要件,其實質上已分家並另立生計者,始喪失繼承權。換言之,分家不以戶籍上之申辦為要件,是否依戶口規則申辦分戶,與分家之成立毫無關係,僅為事實認定之資料而已(前揭調查報告第四二Ο頁至第四二三頁參照)。(三)綜上所述,本案被繼承人林○○之四子等人於被繼承人死亡前(民國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於戶籍上有分戶之記載(民國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而其主張該分戶之記載,僅係戶口分立,實際仍居住同一地點,共同生活,與別籍異財或分家等不同云云,屬事實認定問題,請本於上開意旨依職權自行審認之。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如有爭議,亦得循訴訟程序尋求解決。」
二、本部同意前開法務部意見,本案請依上揭函意旨本於職權自行審認。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如有爭議,亦得循訴訟程序尋求解決。又分戶並不以分產或別居別炊為要件,其實質已分家並另立生活者,始喪失繼承權,貴處建議修正「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三點增列分戶無繼承權乙節,因尚涉有無分家之事實認定,故未便參採。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六年十月三日台(八六)內地字第八六○九四七四號函 
【要旨】申請繼承登記之繼承人與遺產稅證明書所列繼承人人數不符,應於登記完畢後通知該管國稅機關
【內容】關於地政機關辦理繼承登記,應依照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四條規定審查,如申請登記之繼承人與遺產稅證明書所列繼承人人數不符時,應於完成登記後,將不符情形及登記結果通知該管國稅機關。
(按:原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四條修正後為第一百十九條)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台(八六)內地字第八六○七三七八號函 
【要旨】誤將他人之財產列入遺囑分配有關處理事宜
【內容】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六年七月十五日法八六律決字第Ο二四八八二號函略以:「立遺囑人誤將其妻之原有財產認為其所有之財產,列入遺囑中分配,其情形似得類推適用民法第一千二百零二條前段規定:『遺囑人以一定之財產為遺贈,而其財產在繼承開始時,有一部分不屬於遺產者,其一部分遺贈為無效。』之意旨,將妻之原有財產自夫遺產中除去,再依夫遺囑原意所定應繼分之比例分配,惟應注意法定特留分之規定。倘無法探求遺囑人之原意時,似可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四條有關法定應繼分之規定分配,或由全體繼承人提出書面協議書申辦繼承登記。本案當事人如仍有爭議,宜請其循訴訟程序解決。」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台(八六)內地字第八六○六八三四號函 
【要旨】旅外僑民因故未能檢附現行戶籍謄本以申辦繼承登記者,得以能證明其為合法繼承人之身分證明文件代替之
【內容】查「申請繼承登記,除提出第三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之文件外,並提出左列文件:二、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為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二款所明定;復查「....旅外僑民辦理不動產登記,仍應檢附其身分證明文件。惟所提身分證明文件,以能證明審認授權人之身分,確為登記名義人或遺產繼承人為已足。可以該旅外僑民原在台之戶籍謄本、除戶謄本、國民身分證影本、戶口名簿影本為之,或以護照、當地之身分證明、居民證、駕照等影本為之。」為本部八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台內地字第八四八六六三八號函所明釋。故繼承人申請繼承登記依上開規則第四十四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應提出現在戶籍謄本,惟繼承人如為旅外僑民因故未能檢附現行戶籍謄本者,得以能證明其為合法繼承人之上開函釋身分證明取代現行戶籍謄本。
(按:原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四條修正後為第一百十九條)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台(八六)內地字第八六○三○八二號函 
【要旨】申辦繼承登記之不動產為在台繼承人賴以居住,且經申請人書面聲明並切結者,免附大陸地區繼承人身分證明文件
【內容】一、有關申辦繼承登記之不動產,為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七條第四項規定屬臺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經申請人書面聲明並切結如有不實願負法律責任者,此類案件依法既係大陸地區繼承人所不得繼承,要求申請人檢附大陸地區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實務上即有窒礙難行之處,亦無實益可言,故此類申請案件得免檢附大陸地區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以資簡化。
二、另有關申辦繼承登記之不動產,如非為臺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且於前開條例第六十六條第一項所定期限屆滿前申辦者,仍應檢附大陸地區繼承人身分證明文件。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六年一月六日台(八六)內地字第八五一二六五六號函 
【要旨】被繼承人死亡時之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已消滅者,申請繼承登記無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2條規定之適用
【內容】被繼承人死亡時之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已消滅者,已非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之財產,申請人辦理繼承登記,應無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之適用。
附:財政部八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台財稅第八五Ο七二三六八Ο號函
一、本件依所附台灣台北地方法院台北簡易庭宣示判決筆錄所載,被繼承人吳長○於廖梁○○所有之土地上設定抵押權,該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清償期為三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債權請求權於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時效屆滿,至五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抵押權亦消滅,因此繼承人吳順○等人應將上開抵押權辦理繼承登記後予以塗銷。土地所有權人廖梁○○以繼承人吳順○等人未申報遺產稅,乃主張其為利害關係人,申請代位申報遺產稅。
二、查本件被繼承人吳長○係於七十六年三月八日死亡,上開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於被繼承人死亡時既已消滅,即非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之財產。當事人依前揭判決辦理繼承登記時,應無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之適用。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五年十月十四日台(八五)內地字第八五八一五二七號函 
【要旨】遺產稅納稅義務人繼承申請核發同意移轉證明書,地政機關及國稅稽徵機關配合執行事宜
【內容】案經本部函准財政部八十五年八月五日台財稅第八五Ο三九四九六二號函,並於同年九月二十四日邀同法務部、財政部、財政部台北市國稅局、省市地政處及台北市建成地政事務所研商,獲致結論如次:「申請人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四十一條第一項後段規定申請核發同意移轉證明書時,請財政部轉知所轄國稅稽徵機關,應就同意移轉之不動產被繼承人之權利範圍全部為之,以維地籍及稅籍資料之完整,避免造成同一土地有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並存之不合理情形。至已由主管稽徵機關依上開稅法規定核發同意移轉證明書者,地政機關得權宜受理其申辦繼承登記。」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五年九月十九日台(八五)內地字第八五○九○一四號函 
【要旨】繼承人持被繼承人及其配偶共同簽名之「自書遺囑」申辦繼承登記事宜
【內容】一、查「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遺囑,自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效力。」為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條前段及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條所明定。本案係由二人將其意思共同表示於同一遺囑上,查民法並無共同遺囑之明文,又該遺囑係出自同一人筆跡,似為被繼承人黃○○所立,且註明年月日並已親自簽名,應已符合自書遺囑之規定。故執行黃○○遺產之部分,若繼承人間無爭執其遺囑之真意,登記機關得據以辦理。又遺產中文開段七八四地號土地並未列入上開遺囑,且非屬其立遺囑後所累積之財產(本筆土地係黃○○於民國四十四年四月間因買賣而取得),應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規定之順序定其繼承人。
二、上開意見經函准法務部八十五年九月三日法八五律決第二二五二九號函同意,惟請注意民法有關特留分之規定。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五年七月二日台(八五)內地字第八五○六八一四號函 
【要旨】被繼承人第一順序親等較近之部分子女於繼承發生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時,如同屬親等較近之他繼承人均拋棄繼承權者,其繼承人暨應繼分之認定
【內容】一、按「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一、直系血親卑親屬。....」、「前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以親等近者為先。」、「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第一順位之繼承人,其親等近者均拋棄繼承權時,由次親等之直系血親卑親屬繼承。」分為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第一千一百三十九條、第一千一百四十條及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第五項所明定,合先敘明。
二、本案據來函所敘被繼承人謝秀○於八十二年三月十三日死亡,依其戶籍記載:養女及兒子各一人,養女已先於七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去逝,遺有子女四人。其兒子於辦理謝君遺產稅申報時,出具法院准予備查之拋棄書,並填報第二代孫子女為繼承人。查「繼承之拋棄,溯及於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為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五條所明定,本案被繼承人之兒子既已拋棄繼承權,被繼承人之養女又已於繼承開始前死亡。即第一順位第一親等之繼承人均拋棄繼承或缺位,已無第一親等之繼承人,其第二親等繼承人亦無位可代,而應本於其固有之繼承權依上開規定由第一順位次親等之直系血親卑親屬全體共同繼承,並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四條規定計算其應繼分。上開意見經函准法務部八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法八五律決一五四五五號函同意。
附:法務部八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法八五律決一五四五五號函
主旨:關於被繼承人第一順序親等較近之部分子女於繼承發生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時,如同屬親等較近之他繼承人均拋棄繼承權者,其繼承人暨應繼分應如何認定疑義乙案,本部意見如說明二。請 查照參考。
說明:
一、復 貴部八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台(八五)內地字第八五Ο五一七一號函。
二、按民國七十四年民法繼承編修正前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之規定內容過於簡陋,在解釋上仍有劃一說、分股說及繼承人不存在說等不同之學說,而異其應繼分之歸屬,依現行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第五項規定,似採取繼承人不存在說之理論。惟同一順序之血親繼承人先於被繼承人死亡,而其餘同一順序之血親繼承人又拋棄繼承權,此時被繼承人之遺產應如何繼承,現行民法對此一問題並未直接規定,故因學說之不同而異其結論。又代位繼承之理論在期子股間之公平正義,有親等較近之子女先死亡或喪失繼承權時,不讓其應繼分流入其他子股之內,而由該先死亡或喪失繼承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依同法第一千一百四十條代位繼承之規定與其伯叔共同繼承。惟子股之同一順序血親已拋棄繼承而不存在,而仍由其同一順序之次親等卑親屬利用代位繼承之理論繼承,而置其他子股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繼承地位於不顧,似顯屬不當(戴東雄著「繼承法實例解說」八十三年三月版,第一六二頁至第一六四頁參照)。本件依來函所敘被繼承人謝秀○於八十二年三月十三日死亡,依其戶籍記載:養女及兒子各一人,養女已先於七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去逝,遺有子女四人。其兒子於辦理謝君遺產稅申報時,出具法院准予備查之拋棄書,並填報第二代孫子女五人為繼承人。參酌前開說明,謝君之兒子拋棄繼承權後,自始即不為繼承人,而謝君之養女又先於謝君死亡,故此表示開始時第一順序親等較近之繼承人全部不存在,是以應由親等較遠之同順序繼承人,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第一款與同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四條第一款,依第一順序之繼承地位及應繼分,按人數平均繼承,似較能符合我國繼承編之規定及衡平原則。 貴部來函說明三所述意見,本部敬表同意。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五年五月三日台(八五)內地字第八五○四六五九號函 
【要旨】繼承人於被繼承人死亡前喪失國籍,於辦理繼承登記時又回復國籍,免受土地法第17條限制
【內容】一、依據法務部八十五年四月十七日法律決Ο八九七六號函辦理。
二、案經函准法務部上開函復以:「按繼承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七條之規定,因被繼承人死亡而開始,故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承受繼承人非專屬性之財產上權利義務(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八條參照)。次查 貴部訂頒『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十六點規定:『子女喪失國籍時,其與本生父母自然血親之關係並不斷絕,故對本生父母之遺產仍有繼承權,惟辦理繼承登記時,不得繼承土地法第十七條各款所列之土地(如農地),但應注意土地法第十八條有關外國人取得土地權利之限制。』以觀,似無剝奪其繼承權之意,且繼承並無時效之限制,故於辦理繼承登記時,該繼承人既已回復國籍,似得准其辦理繼承登記。」
三、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之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台(八四)內地字第八四一六五五八號函 
【要旨】涉及兩岸人民不動產繼承登記有關事宜
【內容】一、有關涉及兩岸人民不動產繼承登記法令待檢討或簡化事宜,經本部於八十四年八月十七日邀同司法院(請假)、法務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台灣省政府(地政處、民政廳)、台北市政府(地政處、民政局)、高雄市政府(地政處、民政局)及台北縣新店地政事務所等機關研商獲致結論如左:
(一)按土地法第七十三條第三項規定:「其係繼承登記者,得自繼承開始之日起六個月內為之。聲請逾期者,每逾一個月得處應納登記費額一倍之罰鍰。...」惟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六條第一項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繼承台灣地區人民之遺產,應於繼承開始起三年內以書面向被繼承人住所地之法院為繼承之表示,逾期視為拋棄其繼承權。」故申辦繼承登記案件如有大陸地區繼承人,則在台繼承人於繼承開始三年期間內,因等待大陸地區繼承人為繼承與否表示之期間,得視為不可歸責於申請人之期間,於計算登記費罰鍰時,予以扣除。
(二)司法院秘書長八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秘台廳民三字第Ο四九三八號函略以:「大陸來台亡故退除役官兵之遺產由其主管機關以法定遺產管理人之地位管理遺產,無庸另聲請法院裁定選任遺產管理人,至於非大陸來台之退役官兵死亡,則應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等相關規定,由親屬會議選定遺產管理人或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如係大陸來台現役軍人死亡無人繼承遺產,依大陸來台現役軍人死亡無人繼承遺產管理辦法規定,由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為遺產管理人,至於非大陸來台之現役軍人死亡,仍應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第一千一百七十八條規定選定遺產管理人。
(三)至亡故退除役官兵是否自大陸來台,如戶籍上未有記載,登記機關如何認定其身分乙項,查民國五十七年未設國防共同事業戶前,結婚之現役軍人均向戶政機關申報設籍、居住於營區之單身現役軍人戶籍,則自民國五十七年始設於國防共同事業戶內,並載有初次設籍文字,其身分認定,可由警察機關現存之口卡片追查,亦可憑其兵籍資料向聯勤總部留守業務署查詢其原設籍之國防事業共同戶之住址再續予追查。
(四)大陸地區繼承人如檢附法院准許繼承之證明文件及經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驗證之委託書,該委託書上載有「同意在台繼承人或受託人辦理繼承一切有關事宜」,且已符合民法第五百三十四條特別授權之要件,經在台繼承人或受託人切結表示如有損及委託人權益,願負法律責任者,可免再檢附大陸地區人民已受領對價或應得對價已依法提存之證明文件,協議書或同意書等。
二、至有關涉及兩岸人民不動產繼承案,在台繼承人應否檢附大陸地區繼承人身分證明文件,及對在台繼承人「賴以居住之不動產」如何認定等各節,經函准法務部八十四年十二月一日法參二七九五五號函略以:「涉及兩岸人民關係之繼承登記案件,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六條第一項所定期限屆滿前申辦者,仍應檢附大陸地區繼承人身分證明文件。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七條第四項,有關遺產中台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之不動產之認定,如遺產中有超過一戶住宅之不動產者,除臺灣地區繼承人與大陸地區繼承人就『賴以居住之不動產』之認定達成協議,有確實證明文件,得依法辦理繼承登記外,應由臺灣地區繼承人以司法途徑確認其不動產是否為『賴以居住之不動產』後,再辦理繼承登記。惟如大陸地區繼承人不明時,得以臺灣地區繼承人自行切結『該不動產確係在臺繼承人賴以居住,如有不實願負法律責任』為之,繼承人間如有爭執,再由其訴請司法機關處理。」本部同意法務部上開函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台(八四)內地字第八四一○二一五號函 
【要旨】發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四日前之繼承案件,申辦繼承登記免檢附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之文件,惟應查無欠繳土地稅後,再據以辦理
【內容】按「發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四日前之繼承案件,....其申辦繼承登記,免檢附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之文件。」為本部八十三年三月十日台內地字第八三Ο三Ο九九號函釋在案。故發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四日前之繼承案件,因免檢附稅捐機關核發之同意移轉證明書等文件,為簡政便民,亦無須由申請人檢附稅捐稽徵機關核發「依法免徵契稅及土地增值稅」文件。惟欠繳土地稅之土地,依土地稅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在欠稅未繳清前,不得辦理移轉登記或設定典權,為執行該規定,並兼顧申請人申請時效及權益,宜由當事人先行向土地所在地主管稽徵機關查明有無欠稅後,再據以辦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台(八四)內地字第八四七四六七九號函 
【要旨】分割繼承登記得直接以「分割繼承」為登記原因辦理,免先辦理公同共有之繼承登記
【內容】一、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因繼承、...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非經登記,不得處分其物權。」「遺產分割後,各繼承人按其所得部分,對於他繼承人因分割而得之遺產,負與出賣人同一之擔保責任。」分別為民法第一千一百五十一條、第七百五十九條及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所明定。是以,繼承人欲分割公同共有遺產,法務部及內政部法規會代表認為:「應依上開民法第七百五十九條規定,先行辦理公同共有之繼承登記後,始得依民法第八百二十三條、第八百二十四條規定協議分割共有之遺產。惟土地登記業務之中央主管機關為內政部,同意由內政部考量加強便民服務及登記作業實務需要,研擬權宜之妥適處理方式。」
二、查此類分割繼承登記申請案件,倘要求申請人先行辦理公同共有登記之繼承登記後,再依分割協議書申辦分割登記,實務上將化簡為繁,益增民眾申請手續上之困擾。例如被繼承人遺有十筆土地、十個繼承人,則須就該十筆土地之每一筆地均登記為該十個繼承人所公同共有,並就每個繼承人各核發十張土地所有權狀(十個繼承人共計核發一百張權狀)後,再受理繼承人申辦分割登記,致產生下列問題:
(一)驟增地政機關雙倍以上之人力作業—於目前基層地政機關業務量多、工作壓力大、人力嚴重不足之際,上開作法無異雪上加霜。
(二)徒增申請人負擔—包括繳納兩次登記規費、土地權利書狀費及花費兩次登記代理人費用等。
(三)違反便民服務及行政速、簡原則—目前政府正推行行政革新、積極簡化不便民、不合宜之行政規章或措施,上開作法無異倒行逆施,不僅不符簡政便民原則,更易招致民怨。次查,依法院判決共有人分割繼承登記案,亦無要求當事人先辦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再辦分割登記之例。上開作法,於登記實務上確有窒礙難行之處,亦無實益可言,以往民眾向依行政院秘書處四十六年九月十二日台四十六內字第四九五八號函「……關於遺產繼承,如繼承人先辦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固無不可,若繼承人就遺產繼承及分割逕行辦理各別所有繼承登記,於法亦無不合。」規定辦理,行之數十年,民眾習之已久,尚無任何弊端。
三、至遺產分割繼承案件,其分割結果與繼承應繼分不相當時,應否課徵土地增值稅或契稅乙節,前經財政部七十五年三月七日台財稅第七五三三Ο四六號函釋以:「查民法刪除第一一六七條之意旨,不在增加稅賦,而在解決與民法第一一五一條及第一一六八條之矛盾,使條文前後法理一致。至於多人分割遺產,乃係取得遺產單獨所有之手段,且遺產尚包括動產,僅不動產分割無法審究是否與應繼分相當。基於上述理由,因繼承而分割不動產時,不論分割之結果與應繼分是否相當,依照土地稅法第二十八條但書及契稅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四款之規定,均不課徵土地增值稅或契稅;繼承人先辦理公同共有登記嗣後再辦理分割登記者,亦同。...」在案。
四、又民法第七百五十九條所稱「非經登記,不得處分其物權」其「登記」一詞,並不侷限於繼承登記,如採廣義解釋,應可包括「分割繼承」之登記。且民法於七十四年六月三日修正公布時,刪除第一一六七條之意旨,不在增加稅賦,而在解決與民法第一一五一條及第一一六八條之矛盾,使條文前後法理一致。當亦非在增加民眾辦理繼承登記之手續,故民法第一一六七條之刪除,僅在說明繼承開始後,繼承人分割遺產前之「公同共有」狀態,該一法理並不因繼承登記實務上,准予逕行辦理遺產分割繼承登記而有所改變。況且遺產分割繼承登記,廣義言之,應屬民法第七百五十九條所稱之「登記」,故基於實務上之需要,由登記主管機關為切合簡政便民之函釋,准予民眾於申辦繼承登記時,得直接以「分割繼承」為登記原因辦理登記,於法應無不合。
五、至日據時期遺產繼承案件,依「台灣光復初期誤以死者名義申辦土地總登記處理要點」規定得申請更正登記,亦得以繼承登記案件辦理,如繼承人欲申辦分割繼承登記,得以分割繼承協議書逕辦協議分割繼承登記,並免繳納土地增值稅及契稅,其登記原因以「分割繼承」為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台(八三)內地字第八三一五三一○號函 
【要旨】戶籍簿上載有絕家再興等字樣者,尚難謂其有繼承原戶主之權利義務
【內容】一、按依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四三八頁所載,「...絕家之再興,僅承繼舊家之家名與屬於舊家之本家或分家之性質。...既非戶主權之承繼,亦非遺產繼承,自不生承繼前戶主權利義務之問題。故除另有被選定為繼承人之事實外,尚難僅以戶籍簿上載有絕家再興等字樣即謂其有承繼被繼承人之權利義務。」依此,則本案似尚不能以戶籍簿上載有絕家再興等字樣遽以認定某甲承繼原戶主某乙之權利義務,而應由當事人舉證其他有被選定為繼承人之事實或戶籍簿另有被選定為繼承人之記載作為繼承有無之依據。
二、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法八三律決二六一六Ο號函同意前開見解。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台(八三)內地字第八三一○四三九號函 
【要旨】日據時期養女經收養後與養父之妻之私生子結婚,對生家是否有繼承權應視其係以「媳婦仔」或「養女」入養及收養關係是否終止而定
【內容】一、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三年八月六日法八十三律字第一六九六一號函以:「二、按台灣在日據時期本省人間之親屬事項,依當地之習慣決之(最高法院五十七年台上字第三四一Ο號判例參照。經查台灣省日據時期收養女子,依其收養目的,性質之不同分為「媳婦仔」(童養媳)與「養女」二種,前者係以將來為子媳之目的所收養之異性幼女,不論收養時其未婚夫已否確定,與成婚之婦女同於本姓上冠以養家姓,對養家之親屬發生準於成婚婦之親屬關係;後者則異於此,並無上述為子媳之目的,養女從養家之姓,對養家之親屬發生與親生子相同之親屬關係(前司法行政部編印「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一五四頁及第一六六頁參照)。又台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所載:「媳婦仔入養後,對其本生家之財產無繼承權」,係指因戶主死亡所開始之財產繼承或稱家產繼承之情形而言(上揭書第四一六頁及四二Ο頁參照),不包括私產繼承(因家屬之死亡而開始之財產繼承)在內(上揭書第四五二頁參照)。至養女與養家之親屬關係未終止收養關係前,對本生家自無繼承權(上揭書第三七七頁及第三七八頁參照)。三、又查日據時期昭和年代(民國十五年以後之台灣習慣,養親有配偶者,收養子女應與其配偶共同為之。未為共同收養者未於相當期間內撤銷,其撤銷權即行消滅(前揭書第一六三頁參照)。惟其間發生之收養效力如何,因當時習慣不明顯,故依當時日本民法第八百五十六條但書規定以為條理補充,其收養關係僅存在於收養者與養子女間,未於共同收養之配偶與養子女間不發生親子關係(本部八十一年八月十二日法八一律字第一一九八六號函參照)。另依臺灣日據時期之習慣,收養關係之終止,由養親與養子(女)協議為之,不以申報戶口為要件,故不得依戶口之登記,不憑事實而遽認其已否終止收養關係,夫婦共同收養子女者,終止收養時須共同為之(前揭書第一六七頁及第一七Ο頁參照)。四、本件依來函所述,楊父於台灣日據時期大正十四年五月八日與闕母結婚為其招婿,昭和二年九月一日收養林某為養女,嗣後楊某(原林某)於昭和十七年嫁予闕母之私生子張某。惟依來函所附日據時期戶籍資料記載,楊某(原林某)改從養父姓,事由欄亦記載「養子緣組入戶」,父母欄卻仍記載父母之姓名,楊某得否繼承其生父之遺產,端視楊某係以「媳婦仔」或「養女」入養於養家而定。如係以「媳婦仔」入養者,固無終止收養之問題,惟得否繼承本生父母家之財產,尚應視其本生父母家財產係屬家產繼承或私產繼承而定;如係以「養女」入養者,則須視楊父是否與闕母共同收養而使收養之關係亦存在於闕母與楊某間,及楊父或其與闕母是否終止與楊某之收養關係而定。」
二、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三年五月九日台(八三)內地字第八三○五六二○號函 
【要旨】養子於養母死亡後,單獨與養父終止收養關係,其與養母之收養關係仍繼續存在
【內容】一、案經本部函准法務部八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法(八三)律字第Ο八四Ο九號函復以:
(一)按養父或養母死亡後,養子女與已故養親之收養關係,不能視為當然終止。又依民法第一千零八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終止收養關係應由養父母與養子女雙方以書面同意終止之。故如養父死亡者,其與養子女間之收養關係原則上即屬無從合意終止,縱養子女單獨與其養母終止收養關係,然因養父已死亡,其效力僅及於養母,並不及於已故之養父,養子女與養父間之收養關係仍屬存在,從而養子女與其本生父母間之關係仍屬無法回復(本部七十二年四月一日法七十二律字第三五四Ο號函、七十九年十月四日法七十九律字第一四三Ο二號函、司法院七十三年四月十一日(七三)廳民一字第Ο二四五號函暨戴炎輝、戴東雄合著「中國親屬法」第三六五頁、史尚寬著「親屬法論」第五六六頁、陳棋炎著「民法親屬」第二四Ο頁、第二四一頁參照)。又養子女對於養父母之父母,有代位繼承權(參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七十號解釋、戴炎輝、戴東雄合著「中國親屬法」第三五七頁、史尚寬著「繼承法論」第八三頁、陳棋炎、郭振恭、黃宗樂合著「民法繼承新論」第六Ο頁)。
(二)本件依來函所述,藍甲於四十三年七月八日由藍乙、藍丙收養,七十二年間養母藍丙死亡,至七十五年十月二十日養子(藍甲)單獨與養父藍乙終止收養關係,其後並於八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繼承其生父藍丁所有土地。依前開見解,養子藍甲既僅與其養父藍乙單獨終止收養關係,其終止收養之效力不及於已故之養母藍丙,即其與養母之收養關係仍繼續存在,如符合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條代位繼承之要件者,自得代位繼承養母之父謝戊之遺產。
(三)又依前所述,養子藍甲與其養母之收養關係既仍存在,則其與本生父母間之關係即無從回復,依法自不得繼承其生父之遺產,併予說明,惟本件如有私權爭執,仍宜循司法途徑解決。
二、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三年三月十日台(八三)內地字第八三○三○九九號函 
【要旨】發生於民國38年6月14日前之繼承案件,申辦繼承登記免檢附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2條規定之文件,惟應查無欠繳土地稅後,再據以辦理
【內容】發生於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四日前之繼承案件,繼承人依行政院六十年十二月九日台六十財字第一一九四九號令規定,既一律免徵遺產稅,其申辦繼承登記,免檢附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之文件。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台(八二)內地字第八二一六二二六號函 
【要旨】代筆遺囑指定之遺囑執行人死亡,宜另行改選或指定遺囑執行人,申請辦理繼承登記
【內容】一、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法(八二)律二六六七三號函以:
(一)按民法第一千二百零九條第一項規定:「遺囑人得以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或委託他人指定之。」、第一千二百十一條規定:「遺囑未指定遺囑執行人,並未委託他人指定者,得由親屬會議選定之,不能由親屬會議選定時,得由利害關係人聲請法院指定之。」暨第一千二百十八條規定:「遺囑執行人怠於執行職務,或有其他重大事由時,利害關係人得請求親屬會議改選他人。其由法院指定者,得聲請法院另行指定。」
(二)依前揭條文意旨觀之,遺囑執行人並非執行遺囑之必要機關,須否設置遺囑執行人,端視遺囑之內容是否為積極事項,須予執行,始得公正妥適實現遺產一定法律關係之變動而定,例如遺贈或以遺囑為捐助行為等是(參照史尚寬著「繼承法論」第五一七、五一八、五三Ο頁: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合著「繼承法新論」第三八六、三八八頁;戴炎輝、戴東雄合著「中國繼承法」第二七七、二七八頁)。
(三)本件依來函所述,吳金○持憑被繼承人吳能○之代筆遺囑申辦繼承登記,遺囑記載遺產由其子吳金○一人繼承,並指定賴清○為遺囑執行人,嗣因遺囑執行人賴清○死亡,應否改選遺囑執行人一節,立遺囑人吳能○既以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揆諸遺囑人之真意即認有設置遺囑執行人之必要,如遺囑之內容係屬遺贈,為期公正妥適執行,並尊重遺囑人之意旨,似宜依首揭規定另行改選或指定遺囑執行人。
二、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台(八二)內地字第八二一六三二三號函 
【要旨】繼承事件發生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前者,仍有其第69條規定之適用
【內容】一、依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八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八十二)陸法字第八二一七二三二號函辦理,並檢送該函及附件影本各乙份。
二、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前開函釋有關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九條及第六十七條第五項之適用疑義乙案,請查照並轉知所屬。
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八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八二)陸法字第八二一六五四八號書函
承詢「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九條及第六十七條第五項,有關大陸地區人民取得不動產物權之限制規定,對於發生於該條例施行前之繼承事件是否亦有適用一事,查該條例第六十九條規定旨在限制大陸地區人民在臺灣地區取得或設定不動產物權,故凡繼承事件發生在該條例施行前,尚未取得或設定不動產物權者,均應適用。此觀之第六十六條第二項關於繼承表示期間之規定:「繼承在本條例施行前開始者,前項期間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算。」,可見一斑。為符合公平原則,該條例第六十七條第五項特規定:「大陸地區人民依規定不能繼承取得以不動產為標的之權利者,應將該權利折算為價額。」,以保障大陸地區人民之繼承權利。
〈按: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第六十九條業於九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華總一義字第09100075590號令修正〉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二年七月十九日台(八二)內地字第八二○九一九四號函 
【要旨】民法第1174條「應於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二個月內」之認定
【內容】本部訂頒之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五十五點規定:「...所謂『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二個月內拋棄繼承權,該期間之起算,係以繼承人知悉被繼承人死亡之時為準。」繼承人何時知悉應由繼承人於繼承權拋棄證明書內自行填具負責。
(按:民法第1174條已修正「2個月」為「3個月」)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二年五月一日台(八二)內地字第八二○五八二九號函 
【要旨】台灣地區人民死亡,在台無繼承人,其大陸地區之繼承人申領其在台不動產之價額事宜
【內容】關於台灣地區人民死亡,在台無繼承人,而僅有大陸地區之繼承人,其在台不動產之價額如何取得乙事,請依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八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八二)陸法字八二Ο四三一二號書函辦理。
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八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陸法字第八二Ο四三一二號書函
承詢關於台灣地區人民死亡,在台無繼承人,而僅有大陸地區之繼承人,其不動產價額如何取得一事,茲案經轉准法務部八十二年四月十二日法(八二)律字Ο六八二九號函轉司法院秘書長八十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八二)秘台廳民三字第Ο四二六三號函略以:「按現役軍人或退除役官兵死亡,繼承人因故不能管理遺產者,由主管機關(國防部或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分別依其訂定之『現役軍人死亡無人繼承遺產管理辦法』或『退除役官兵死亡無人繼承遺產管理辦法』管理其遺產,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八條第一、三項定有明文。又繼承人因故不能管理遺產,或未委任遺產管理人。被繼承人亦無遺囑指定者,非訟事件法第七十九條第一項復規定得由利害關係人聲請法院指定遺產管理人。來文所提有關大陸地區繼承人如何取得在台不動產價額之事例,除被繼承人具有現役軍人或退除役官兵身分,應按首揭規定分由主管機關依『現役軍人死亡無人繼承遺產管理辦法』或『退除役官兵死亡無人繼承遺產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管理處分遺產外,如符合非訟事件法第七十九條第一項所定之情形,其利害關係人自得依法聲請法院指定遺產管理人,並向該管地政機關申辦不動產遺產管理人登記(登記○○○遺產,管理人○○○)後,再由遺產管理人本其管理遺產之法定職責及該不動產不適於提存之性質(參照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第一項第五款、第三百三十一條及非訟事件法第七十九條第三項等規定),進而為不動產之變價處分,使大陸地區人民繼承取得其應得之法定價額」。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二年四月十五日台(八二)內地字第八二七九○一九號函 
【要旨】無人承認繼承之不動產,經辦竣遺產管理人登記後,繼承人申辦登記事宜
【內容】案經本部邀集法務部、財政部、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及省市地政處會商獲致決議:「申辦繼承登記之土地業依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四條辦竣遺產管理人登記,倘繼承人係於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八條所定之公示催告期間內申辦登記並檢附遺產管理人或法院出具之公示催告期間證明文件者,登記機關應予受理,並於登記完畢後通知遺產管理人;又如繼承於公示催告期限屆滿後申辦登記者,應檢附遺產管理人出具尚未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條規定完成清償債權,並交付遺贈物之證明文件,登記機關方能受理。」
(按:原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四條修正後為第一百二十二條)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二年一月十五日台(八二)內地字第八一一三一八六號函 
【要旨】申請人所附繼承系統表或文件列明有大陸地區人民為繼承人者,申請繼承登記應附文件
【內容】一、登記機關受理繼承登記申請案件時,申請人所附繼承系統表或文件列明有大陸地區人民為繼承人者,應注意左列事項:
(一)大陸地區人民之認定,以繼承開始時,依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以下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第四款和第三條,及其施行細則第五條和第六條之規定為準。
(二)大陸地區人民,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九條及其施行細則第四十九條規定,不得在台灣地區取得不動產物權,故亦不得申辦繼承登記。
(三)大陸地區人民,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六條規定,視為拋棄其繼承權者,繼承系統表應予註明「因未於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六條規定期限內,以書面向法院為繼承之表示,其繼承權視為拋棄」;其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規定拋棄繼承權者,應檢附法院核發繼承權拋棄之證明文件。
(四)大陸地區人民經法院准許繼承者,應另檢附左列文件:
1.法院准許繼承之證明文件。
2.大陸地區人民已受領繼承財產應得對價之證明文件、其應得之對價已依法提存之證明文件、遺產分割協議書(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七條第一項規定,大陸地區人民依法繼承所得財產總額,每人不得逾新台幣二百萬元)或其同意申請人辦理繼承登記之同意書。上開已受領對價之證明文件、協議書或同意書,應經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驗證。
(五)申辦繼承登記之不動產,為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六十七條第四項規定屬台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經申請人書面聲明並切結如有不實願負法律責任者,毋需檢附第(四)點規定之文件。
二、內政部八十一年五月七日台內地字第八一七六五六五號函訂頒「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八十二點應予刪除。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一年十二日十八日台(八一)內地字第八一一六六○七號函 
【要旨】代筆遺囑之見證人兼代筆人未親自簽名僅蓋簽名章,既未具法定要件,該遺囑應屬無效
【內容】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一年十二月十日法八十一律一八五六六號函以:「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八十九條之規定,遺囑係屬要式行為,須依法定之方式為之,始有效力,否則依民法第七十三條前段規定,應屬無效。代筆遺囑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規定:『代筆遺囑....,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此係法定特別要件,應無民法第三條第二項得以印章代替簽名規定之適用,本件代筆遺囑之見證人兼代筆人未親自簽名,僅蓋『簽名章』,依前揭意旨,既未具法定特別要件,該遺囑應屬無效。」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一年七月十日台(八一)內地字第八一○八九○○號函 
【要旨】日據時期成立之夫妾關係,其關係延續至臺灣光復後或民法親屬編修正施行後,夫妾雙方互有繼承權
【內容】一、案經本部函准法務部八十一年七月二日法(八一)律Ο九二五二號函略以:「按臺灣在日據時期本省人間之親屬事項,依當地之習慣決之(參照最高法院五十七年台上字第三四一Ο號判例)。查日據時期台灣之習慣,夫妾關係為準配偶關係,其成立應具備結婚之實質與形式要件,此與夫妻婚姻同(請參照前司法行政部編印「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一Ο四頁)。本件依來函所述,李○女士於民國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日據時期)以「劉石○之妾」稱謂入籍夫家(劉石○之妻為劉胡○),倘其曾與劉石○先生具備日據時期夫妾婚姻所應具備之實質及形式要件(請參照前司法行政部編印前揭報告第一Ο四—一Ο六頁),則於日據時期已為合法之夫妻,縱其夫妾關係延續至臺灣光復後或民法親屬編修正施行後,均不影響其合法之身分,....。」
二、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之意見。是以本案日據時期戶籍謄本既有李○女士為劉石○之妾之記事,可足堪認定係屬合法夫妾關係,縱其關係延續至台灣光復後或民法親屬編修正施行後,均不影響其合法身分,劉石○對李○女士之遺產有繼承權,倘他繼承人有所爭執,應訴請司法機關處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81年7月8日台(81)內地字第8108899號函 
【要旨】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內「世帶主」之意義及其財產繼承順序規定
【內容】關於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內「世帶主」之意義及其財產繼承疑義一案,同意臺灣省政府地政處81年5月18日81地一字第58862號函說明四所擬意見。
附:臺灣省政府地政處81年5月18日81地一字第58862號函
主旨:關於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內「世帶主」之意義及其財產繼承疑義一案,復請查照。
說明:
一、有關「世帶主」一詞之意義,依據昭和十二年一月由日本岩波書局發行之「岩波法律學小辭典」一書解釋:世帶主係世帶之中心人物,而所謂「世帶」即表示係實際上共同生活之團體成員,並不必然以有親族關係者為限,包括雇用人、同居人等,只要係共同家計者皆屬同一世帶。另依據戶口關係法令「戶口規則」條文影本第10條顯示寄居(日本語原文為寄留)者須登錄於寄留戶口調查簿內,世帶主自有申報之義務,此外國勢調查(戶口普查)之相關法律亦有世帶主有申報所有世帶之規定。準此,可知世帶之成員實超過家之成員,但似無家之長(戶主)不得為世帶主之規定。
二、略。
三、綜上說明,世帶主係世帶之中心人物,並不必然以有親族關係者為限,且世帶之成員超過家之成員,且無戶主不得為世帶主之規定。如被繼承人日據時期戶籍登記係「世帶主」,而無其他資料足以證明同時亦係「戶主」,則無法判斷究係家產繼承或私產繼承,繼承人申辦繼承,似應依據「繼承登記法令補充規定」第12點3款所規定之私產繼承順序辦理,是否有當?敬請核示。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一年七月二日台(八一)內地字第八一八一七五九號函 
【要旨】國人喪失我國國籍未取得他國國籍者,應依本國人民繼承規定辦理
【內容】查李君雖於民國六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經本部核准喪失我國國籍,惟渠已於本(八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由駐外館處函轉本部申請撤銷喪失我國國籍,嗣經本部八十一年三月十九日核准在案,依法務部法律Ο八八四二號函釋,喪失我國國籍後,尚未取得另一國國籍之前,仍具有我國國籍觀之,本案李君既經本部核准撤銷喪失我國國籍,當係其自喪失我國國籍後,尚未取得他國國籍。因此,本案撤銷喪失我國國籍,當有溯及效力。故李君申辦繼承登記,請依本國人民繼承規定辦理。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台(八一)內地字第八一八一五二三號函 
【要旨】被繼承人以遺囑就其遺產指定繼承人之應繼分,應依遺囑內容辦理繼承登記
【內容】被繼承人以遺囑就其遺產指定繼承人之應繼分,非屬遺贈性質,應依遺囑內容辦理繼承登記。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81年3月24日台(81)內地字第8172096號函 
【要旨】持憑法院確定判決,代被告申辦繼承登記,仍應提出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
【內容】持憑法院確定判決,代被告申辦繼承登記,仍應依土地登記規則第42條第1項規定,提出繼承人現在之戶籍謄本。
〈按:原土地登記規則第42條修正後為第119條〉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一年一月十八日台(八一)內地字第八一七七五二九號函 
【要旨】法院之判決對繼承權人之一漏未裁判時,地政機關宜依判決主文辦理登記
【內容】一、本案被繼承人甲於民國十年五月十六日死亡,遺有直系血親卑親屬二人,即長男A與次男B。甲死亡時非戶主身分,其遺產之繼承,適用當時習慣,繼承順序為(一)直系血親卑親屬(二)配偶(三)直系血親尊親屬(四)戶主,故依上開習慣,甲之遺產應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繼承,惟長男A於民國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死亡,未婚絕戶,依當時之習慣,似應由第四順位即當時戶主乙再轉繼承甲之遺產。而法院之確定判決裁判,次男B之繼承人應就被繼承人甲所有土地之應有部分辦理繼承登記後再辦理共有物分割,對乙有無繼承權之部分漏未裁判。
二、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法八Ο律一九四三八號函轉司法院秘書長八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八十秘台廳(一)字第二三六Ο號函略以:「(一)按最高法院六十七年台抗字第四八Ο號判例請訴訟標的對於共同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定者,如未以該共同訴訟人之全體一同起訴或被訴,而法院誤為適格之當事人,對於就訴訟標的為實體之裁判,該裁判縱經確定,對於應參與訴訟之共同訴訟人全體均無若何效力可言,係指該裁判對適格之當事人,並無既判力,即嗣後適格之原告或被告更行一同起訴或被訴,因當事人及聲明已有不同,非同一事件,法院仍應為實體上之裁判,非謂該裁判當然無效。(二)本件依內政部函述之事實,乙對系爭遺產縱有繼承權,而法院之確定判決對之漏未裁判,乙或其他共有人自得以適格之原告或被告更行一同起訴或被訴,惟於再行起訴取得確定判決前,因原確定判決並非當然無效,且事實上地政機關又非不得依該判決內容辦理登記,則當事人持原確定判決申請辦理繼承登記及分割登記時,參酌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二條第三項規定之意旨,地政機關宜依判決主文辦理登記。」
(按:原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二條修正後為第一百十九條)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年十一月九日台(八○)內地字第八○○五五一三號函 
【要旨】自書遺囑塗改部分如不影響自書遺囑之要件,自無損及自書遺囑之效力
【內容】案經本部函准法務部八十年十一月一日法八十律一六二三三號函以:「按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條:『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故自書遺囑之成立,須具備:(一)自書遺囑全文;(二)記明年、月、日;(三)親自簽名之要件;且如有增減、塗改,亦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樣,並另行簽名,始符合法定方式,俾保障自書遺囑記載係出於遺囑人真意,避免他人竄改、變造。本件依來函所述情形,如遺囑確係由遺囑人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而僅於自書遺囑本文後所記明之身分證統一編號有塗改及年月日中之「年」字有塗改(並非塗改年月日數字),其塗改部分似不影響上開自書遺囑之要件,自無損及自書遺囑之效力。」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之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年十一月四日台(八○)內地字第八○七二七六五號函 
【要旨】經法院認證之自書遺囑縱未經提示於親屬會議亦不影響遺囑之效力
【內容】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年十月二十二日法八十律一五八二一號函以:「本件經轉准司法院秘書長民國八十年十月十五日(八十)秘台廳(一)字第Ο二一八五號函略以:『按遺囑之提示,僅為遺囑執行之準備程序,並非遺囑之有效要件,遺囑縱未經提示,對於遺囑之效力亦不生任何影響(民法第一千二百十二條規定及最高法院二十二年上字第一八五五號判例參照)。來文所提某甲以經法院認證之自書遺囑,未檢附提示遺囑於親屬會議之證明文件,可否就遺囑人所遺之土地申辦繼承登記乙節,似可參照上開意旨及相關規定辦理。』」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轉准司法院秘書長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年十月十五日台(八○)內地字第八○○四七二○號函 
【要旨】民法親屬編修正前有配偶者發生重婚,如未經利害關係人依修正前民法第992條之規定請求撤銷,其對重婚後配偶之遺產有繼承權
【內容】一、案經本部函准法務部八十年十月七日法八Ο律一五Ο五七號函以:「二、按民國七十四年六月三日修正公布施行之民法親屬編施行法第一條規定:『關於親屬之事件,在民法親屬編施行前發生者,除本施行法有特別規定外,不適用民法親屬編之規定;其在修正前發生者,除本施行法有特別規定外,亦不適用修正後之規定。』是以在民法親屬編修正前,有配偶者發生重婚,如未經利害關係人依修正前民法第九百九十二條規定請求撤銷,則其婚姻關係仍屬繼續有效。復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四條規定,配偶有相互繼承遺產之權。依上開說明,對重婚後之配偶之遺產有繼承權。」
二、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之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八十年四月一日台(八○)內地字第九一四二二○號函 
【要旨】繼承人在未辦理繼承登記前所為之遺贈,於不侵害特留分之範圍內,仍為有效
【內容】案經函准法務部八十年三月十五日法八Ο律Ο四Ο五六號函以:「按民法第七百五十九條規定:「因繼承....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非經登記不得處分其物權。」所謂非經登記不得處分其物權,係指物權處分行為而言(參照最高法院七十四年台上字第二Ο二四號判例)。又依多數學者之見解,遺贈性質上係屬債權行為。故本件系爭土地原為被繼承人陳甲所有,陳甲於民國三十六年八月三十日死亡後,其繼承人陳乙未辦理繼承登記前即預立遺囑將其繼承所得之不動產全部遺贈予陳丙,遺贈既屬債權行為,核與民法第七百五十九條之規定似無牴觸。遺贈人陳乙於民國四十七年二月十四日死亡後,如受遺贈人無拋棄受贈,該遺贈於不侵害特留分之範圍內,仍為有效,受遺贈人於未辦理受贈財產移轉登記前死亡時,受遺贈人之繼承人倘係概括繼承財產者,似仍為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八條第二項之利害關係人,於陳乙死亡時如發生繼承人有無不明之情形,自應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八條第二項規定聲請法院選任遺產管理人,由遺產管理人踐行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之程序,始得辦理受贈財產之移轉登記。」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之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七十九年八月十三日台(七九)內地字第八二七五八一號函 
【要旨】附有「受贈人如死亡,贈與之效力消滅,該所有權應歸還與原贈與人所有」之贈與,如受贈人死亡,由受贈人之繼承人辦畢繼承登記,再行辦理移轉登記
【內容】案經函准法務部七十九年八月七日法(七九)律一一四ΟΟ號函以:「民法第七百五十八條規定:『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第七百五十九條規定:『因繼承、強制執行、公用徵收或法院之判決,於登記前已取得不動產物權者,非經登記,不得處分其物權』。本件關於陳林君等人申請辦理台北市蓬萊段七九之一地號等八筆土地之預告登記並同時辦理名義變更(歸還)及繼承登記疑義,按土地原所有人陳君等二人於昭和二年(民國十六年)三月二十日附加『受贈人如死亡,贈與之效力消滅,該所有權應歸還與原贈與人所有』之特約,將土地贈與黃君,並辦妥登記,係屬附終期之贈與,嗣後黃君於民國四十九年死亡,原贈與人陳君等二人亦分別於民國六十二年及五十二年死亡,黃君之繼承人賴陳君等三人同意將該土地返還原贈與人之繼承人陳林君等人,因贈與標的物為土地,贈與契約雖依民法第一百零二條第二項於期限屆滿時,失其效力,惟關於其土地登記之辦理程序,仍應依上開民法第七百五十八條、第七百五十九條規定,由受贈人之繼承人辦畢繼承登記後,即行辦理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而非辦理名義變更登記。至於有無辦理預告登記之必要,請卓酌。」本部同意上開見解。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七十九年七月三十一日台(七九)內地字第八一二三一二號函 
【要旨】限制行為能力人檢附之繼承系統表及簽註切結免經法定代理人簽章同意
【內容】有關桃園縣龍潭鄉九座寮段二六四—九七七地號土地及其上六Ο六建號建物繼承登記乙案,同意貴處所擬意見。
附:台灣省政府地政處七十九年七月十九日七九地一字第六六五九四號函
主旨:桃園縣政府函為辦理龍潭鄉九座寮段第二六四—九七七地號土地及第六Ο六建號建物繼承登記疑義乙案,敬請核示。
說明:查限制行為能力人申辦繼承登記得免經法定代理人之允許,為大部七十六年九月二十五日台(七六)內地字第五三七七九四號函所明定,惟辦理繼承登記依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二條規定,應檢附由申請人自行訂定之繼承系統表,並簽註「如有遺漏或錯誤致使他人受損害者,申請人願負法律責任。」前開部函似未明確規定該文件是否亦無須法定代理人會同認章?本案繼承登記申請人某甲及某乙係限制行為能力人,其檢具未經法定代理人認章之繼承系統表辦理繼承登記,系統表簽註之切結有無效力?如有瑕疵,責任誰屬不無疑義,查繼承系統表係申辦繼承登記必須具備之證明文件,且申辦繼承登記係純獲法律上利益,免經法定代理人同意,該項文件似應比照上開大部函規定免經法定代理人簽章同意。
附:內政部76年9月25日台(76)內地字第537794號函
查「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允許,但純獲法律上利之利益,不在此限。」為民法第七十七條所明定。本案繼承人為限制行為能力人,其申辦繼承登記以取得不動產之處分權,依上述規定,得視為純獲法律上之利益,而免經法定代理人允許。
(按:原土地登記規則第四十二條修正後為第一百十九條)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七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台(七四)內地字第三七二四六五號函 
【要旨】法院受理繼承拋棄事件,依非訟事件法審查為「准予備查」或「駁回」之裁定
【內容】民法繼承編修正後有關繼承權拋棄事項,請依司法院七十四年十二月六日(七四)院台廳一字第Ο六七二九號函規定辦理。
附:司法院七十四年十二月六日(七四)院台廳一字第Ο六七二九號函
主旨:拋棄繼承事件為非訴訟事件性質,法院應依非訟事件程序審查,就當事人拋棄繼承之表示,是否符合拋棄繼承之規定,分別為「准予備查」或「駁回」之裁定,請查照。
說明:
一、本件係依本院秘書長案陳內政部七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台(七四)內地字第三二八三七號函辦理。
二、按繼承人拋棄繼承權,應於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二個月內以書面向法院為之,並以書面通知因其拋棄而應為繼承之人,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修正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第二項定有明文。此與修正前同條項規定,得向法院、親屬會議或其他繼承人為拋棄繼承之表示者,顯有不同。性質上,拋棄繼承事件為非訟事件,法院應依非訟事件程序審查:
(一)當事人拋棄繼承之表示符合前揭拋棄繼承之規定者,法院應裁定:「本件拋棄繼承准予備查」。此項裁定不必作成裁定書,可記載於拋棄繼承書狀之空白處(附參考格式(一)),由書記官憑以通知拋棄繼承之當事人。(附參考格式(二))。
(二)當事人之表示不符合拋棄繼承之規定者,法院應予裁定駁回,此項裁定應作成裁定書,說明駁回之理由。(附參考格式(三))如當事人不服駁回之裁定書,得依抗告程序,請求救濟。
(三)當事人拋棄繼承,應就其拋棄為合法之事實舉證證明之,法院應依非訟事件法第十六條規定,依職權調查事實及必要之證據。

附參考格式﹝一﹞
本件拋棄繼承准予備查。
中華民國○○○年○○月○○日
推事 ○○○

附參考格式﹝二﹞
中華民國○○○年○○月○○日
○○○年度繼字第○○○號
○○○○地方法院民事庭通知
受文者:○○○
主 旨:本件拋棄繼承准予備查。
說 明:台端○○年○○月○○日拋棄繼承狀陳稱:於○○年○○月○○日知悉對被繼承人○○○自○○年○○月○○日開始繼承,表示拋棄繼承一案,核與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規定,尚無不當,准予備查。

附參考格式﹝三﹞
○○○○地方法院非訟事件裁定 ○○年度繼字第○○○號拋棄繼承人○○○
右當事人拋棄繼承事件,本院裁定如左:
主 文
本件拋棄繼承應予駁回。
程序費用由拋棄繼承人負擔。
理 由
本件拋棄繼承人陳稱:因其父﹝或母﹞○○○於中華民國○○年○○月○○日死亡而為其繼承人,因有戶籍謄本在卷可稽,惟自當日知悉其為繼承人之時起,至○○年○○月○○日提出本件拋棄繼承狀時止,已逾二個月之法定期間,其拋棄繼承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依非訟事件法第八條第一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 ○ ○ 年 ○ ○ 月 ○ ○ 日
○○○○地方法院民事庭
推事 ○○○
(按:民法第1174條已修正「2個月」為「3個月」)

--------------------------------------------
 【公布日期文號】 司法院七十四年六月十四日院台廳一字第○三六八九號函 
【要旨】司法院提示修正民法親屬編、繼承編部分條文及民法親屬編施行法、民法繼承編施行法施行時應行注意事項
【內容】一、修正民法親屬編、繼承編部分條文及民法親屬編施行法、民法繼承編施行法,業經 總統於七十四年六月三日令公布,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十三條規定,自公布之日起算至第三日即七十四年六月五日起發生效力。
二、茲提示施行時,應行注意事項如左:
(一)民法親屬編施行修正前已結婚者,夫或妻於修正後發生之取得財產等事件,適用修正後之規定(民法親屬編施行法第一條後段參照)。修正前,最高法院就該事件所著判例(五十五年台抗字第一六一號、五十九年台上字第二二二七號、六十三年台上字第三二二號、六十三年台上字第一八九五號等)與新法意旨不合者,不再適用。
(二)民法親屬編修正後,依民事訴訟法第三百八十條第一項、第四百十六條第一項及鄉鎮市調解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項前段和解或調解成立離婚者,具兩願離婚之性質,應適用民法第一千零五十條後段規定,向戶政機關為離婚之登記,始生效力(最高法院五十八年台上字第一五Ο二號判例意旨參照),承辦人員宜告知當事人,促其注意。
(三)民法親屬編施行法第八條第二項所定,改姓母姓之聲請,不屬法院管轄之事項,應由當事人於七十三年六月三日以前,依姓名條例第五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向該管戶政機關聲請。修正民法親屬編、繼承編部分條文及民法親屬編施行法、民法繼承編施行法施行後,有關事件之管轄,於相關法律修正前,暫以下列原則定之:
1.妻依民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第二項所提起否認子女之訴,類推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五百九十條之規定。
2.民法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二項所定認可收養子女事件,由被收養人住所地法院管轄。
3.民法第一千零八十條第五項及民法親屬編施行法第十二條第二項所定許可終止收養事件,由養子女住所地法院管轄。
4.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二條第二項所定聲請法院處理依法應經親屬會議處理事項事件,依其聲請處理事項之性質,分別由行親權人、未成年人、禁治產人、受扶養權利人、被繼承人、遺囑人住所地法院管轄。
5.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八條之一所定保存遺產事件,由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住所地法院或遺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七十三年十月八日台(七三)內地字第二六二五五六號函 
【要旨】訂定分割協議書,申辦繼承登記,縱分割結果與各繼承人應繼分有出入,登記機關應予受理
【內容】按民法第一千一百六十四條所指之分割,非不得由各繼承人依協議方法為之,最高法院五十四年台上字第二六六四號著有判例。本案繼承人二人,就其被繼承人之遺產,既訂有分割協議書,縱使分割結果與各繼承人之應繼分有出入,該繼承人如依據分割結果申辦繼承登記時,該管地政機關應予以受理。惟應請注意有關稅法之適用。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七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台(七二)內地字第一四九二四八號函 
【要旨】單身女戶主因婚姻除戶,可認定為繼承開始之原因
【內容】一、按日據時期臺灣民事習慣關於戶主有因隱居而離家,因婚姻撤銷而離家或單身女戶主未廢家而入他家為妾之情事者,即認定為繼承開始之原因(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第四一八、四一九頁參照)。本件單身女戶主某甲既已繼承其夫某乙及其子某丙之遺產,又於昭和二年一月十五日廢戶並同日與某丁結婚而婚姻除戶,此種離家之事實核與前開之習慣尚屬相當,自得認定為繼承開始之原因。
二、至於被繼承人某甲於繼承開始時無直系血親卑親屬,又無其他繼承人者,可依我國現行民法繼承編施行法第八條之規定,定其繼承人。如利害關係人間對於繼承權之有無發生爭議者,可循司法程序謀求解決。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六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台(六九)內地字第六二二○一號函 
【要旨】旅居海外繼承人拋棄繼承證明文件,經我國駐外機構簽證,免附印鑑證明
【內容】一、按申請登記時所檢附之印鑑證明書,旨在證明行為人之意思表示為真實,本案繼承人等之拋棄繼承權有關文件,既經我國駐外機構簽證確保繼承人等親筆簽署無訛,已足證明其意思表示之真實,自無須再行檢附印鑑證明。
二、中華民國駐新加坡商務代表團為我國駐新加坡之駐外機關。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六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台(六九)內地字第三五二三六號函 
【要旨】螟蛉子即為民法所稱之養子,對養父母自有繼承權
【內容】案經轉准法務部六十九年七月八日法(六九)律Ο一六七號函略以:「一、查日據時期戶籍登記之螟蛉子,通常即為我國民法所稱之養子(參照最高法院六十四年台上字第四三六號判決,載於司法院公報第十九卷第一期),其對養父母自有繼承權。二、收養子女依日據時期之戶口規則或我國戶籍法,固應申報戶口,辦理戶籍登記,但此並非收養之成立要件,與收養之是否成立無關。本件某甲是否具有養子身分,仍應依具體事實認定之。」本部同意上開法務部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六十九年五月九日台(六九)內民字第九九八四號函 
【要旨】螟蛉子對祭祀公業祭產之繼承權
【內容】關於螟蛉子之繼承不包括祭祀公業祭產之繼承權,係本部於六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部內單位會商結論之一項,并非對外解釋。緣民間祭祀公業係宗祧繼承之遺制,依習慣其派下員應為享祀者之男系子孫,公業所有祭產,為公同共有性質,非子孫應繼財產,亦無應有分(依民國四年上字第九二九號判例暨二十二年陵字第八九五號釋例),均非養子所得繼承。現行民法規定養子女(包括螟蛉子與義子)亦有繼承權,惟養子女究非養父以上尊親之直系血親卑親屬(二十三年上字第三二三七號判例),故在養父生前未經分割取得之祭產,養子女原則上無繼承權,但依台灣民間習慣,派下女子、養子女、贅婿有下列數種情形之一者,得為祭祀公業派下員:
一、依公業內部契約規章規定者。
二、經派下員全體同意者。
三、經派下員大會通過者。
四、(刪除)(依本部95年12月15日內授中民字第0950721337號函修正)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五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台(五九)內地字第三九四九三二號函 
【要旨】繼承人與被繼承人無擬制血親關係存在,則無繼承權
【內容】一、查本案經函准司法行政部五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台五九函民字第八三七三號函:「查遺產繼承人資格之有無,應以繼承開始時為決定之標準。本件被繼承人某甲於民國四十三年十月八日死亡,自應就當時情形,依民法之規定,定其繼承人。茲其繼承登記申請人某乙、某丙、某丁既係某甲之配偶(夫)與其元配所收養之子所生之子女,依現行民法之規定,與該某甲僅生姻親關係,並無擬制血親關係存在,對某甲之遺產,均無繼承權。雖某丁戶籍記載某甲為祖母,亦尚不足認定其間有擬制血親關係存在。」等由。
二、本部同意上開司法行政部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台(五八)內地字第三一八四八六號函 
【要旨】日據時期遺囑不得就數繼承人中指定特定人繼承全部土地
【內容】一、案經函准司法行政部台五八函民決三五六三號函:「按臺灣在日據時期大正元年(民國元年)十月十四日覆審法院判官協議會決議:『如無繼承廢除之正當原因,業主就數繼承人中指定特定人,使其繼承全部土地之遺囑,應屬無效。』此項決議,至昭和四年(民國十八年)經第二審高等法院覆審部上民字第五九號民事判決予以引用,昭和十年(民國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臺灣高等法院上告部上民字第一九六號民事判決認為法定繼承人之特留分,應以日本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條關於特留分之規定為條理予以適用。(沛齒松平著本島關親族法並相續法大要第五一六、五一七、五二四、五二五頁)。本件某甲於昭和十六年(民國三十年)三月二十三日死亡,雖其遺囑載明將其所有土地及房屋全部遺贈孫輩某乙、某丙及某丁等三人均分,但依上開說明其選定繼承人某戊之特留分,似仍應受當時有效之上述慣例保護。」
二、本部同意上開司法行政部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台(五七)內地字第二九四四○○號函 
【要旨】口授遺囑未經親屬會議認定不生效力
【內容】一、案經本部函准司法行政部本(五十七)年十月二十九日台(五七)函民決字第六八二一號函以:「查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條規定:『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得為口授遺囑,口授遺囑應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口授遺囑意旨,由見證人中之一人將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並記明年月日與其他見證人同行簽名。』又同法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條規定:『口授遺囑,應由見證人中之一人或利害關係人,於遺囑人死亡後三個月內,提經親屬會議認定其真偽。對於親屬會議之認定如有異議,得聲請法院判定之。』準此而言,口授遺囑非經親屬會議認定不生效力。本件被繼承人之口授遺囑雖經見證人二人見證,惟其既無在臺親屬無從提經親屬會議認定,揆之前開規定,其口授遺囑似不發生效力。」
二、本部同意上開司法行政部之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五十七年九月十九日台(五七)內地字第二八三五九三號函 
【要旨】法院判決宣告死亡,在未撤銷死亡宣告之前,戶籍機關不得以該判決認定之事實與戶籍記載有所不符,而否認其效力
【內容】一、案經本部函准司法行政部本(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台(五七)函民決四九Ο九號函:「查本件被繼承人某甲之一部分繼承人(直系血親卑親屬)某己、某戊、某庚,既經法院判決宣告死亡確定,在未經法院判決撤銷死亡宣告之前,戶籍機關仍應受其拘束,似不得以該判決認定之事實與戶籍記載有所不符而否認其效力,地政機關當可據以辦理繼承登記。」
二、本部同意上開司法行政部之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五十五年九月二十七日台(五五)內地字第二一五四四二號函 
【要旨】被繼承人死亡,繼承人僅有其母一人時,由其母繼承之;其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之兄弟姊妹均無從發生繼承關係
【內容】一、案經本部函准司法行政部本(五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台(五五)函民五四Ο一號函:「本件被繼承人某甲於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死亡繼承開始,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規定其遺產繼承人無配偶及第一順序直系血親卑親屬,而有第二順序父某乙、母某丙,某乙早已先被繼承人在民國十三年(大正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死亡,繼承尚未發生。某丙於民國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再嫁與台南市民某丁為妻,在被繼承人死亡繼承開始尚屬生存(至民國四十年一月十四日死亡)依最高法院三十二年上字第一Ο六七號判例所示,似應由某丙單獨繼承被繼承人遺產,則被繼承人之同父異母所生之兄弟姊妹與某丙、某丁所生之兄弟姊妹似均無從發生繼承關係。
二、本部同意上開司法行政部之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五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台(五○)內地字第七四五二○號函 
【要旨】日據時期被繼承人死亡絕戶,應適用民法繼承編之規定
【內容】一、案准司法行政部本(五十)年十二月七日台五Ο函民六三二三號函:「查被繼承人於日據時期昭和十一(民國二十五)年九月四日死亡,如當時並未遺有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男子,亦未經親屬推選繼承人,依當時習慣係屬絕戶,其遺產得予歸公,但其時日據政府並未出此,乃懸而無人繼承,迄台灣光復後依照民法繼承編施行法第八條意旨,本件繼承自應適用民法繼承編之規定,而現行法對於女子不分已嫁未嫁均承認其與男子有同等財產繼承權(十八年上字第二七一五號),故本件被繼承人之已嫁女,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之規定得以繼承被繼承人所遺之財產。」
二、本部同意上開司法行政部意見。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四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台(四八)內地字第六○一號令 
【要旨】繼承權之取得不因日據時期出嫁而受影響
【內容】本案經函准司法行政部台函民一八Ο三號函:「查繼承人因繼承開始原因發生即當然取得繼承權,本件被繼承人死亡於民國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其開始繼承係在我國繼承法施行於台灣省之後,繼承人既為被繼承人之婚生女,依我國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第一款之規定繼承人即有繼承被繼承人遺產之權,不因其在日據時代出嫁與福建省人及台灣省光復後未在台設籍而受影響。」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四十五年一月十八日台(四五)內地字第○二六七號令 
【要旨】養女放棄繼承權時,其子既為民法第1138條第1款之同一順序繼承人,依同法第1176條第1項前段規定自得繼承其養父之遺產
【內容】一、前據該省政府呈請釋示養女所生之子女可否繼承承領其母之養父所承領之土地一案,經於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以台四十四內字第五六Ο一號令復并將關於養子女之子女可否享有代位繼承權問題,函請司法院解釋在案。
二、茲准司法院函復略以本案業經本院大法官會議第七十五次會議議決解釋,檢附解釋全文請查照到院。
三、抄發司法院原附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七十五號解釋一件,希知照。
抄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議決釋字第七十五號解釋
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條所謂代位繼承,係以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為限,來文所稱:某甲之養女乙放棄繼承並不發生代位繼承問題,惟該養女乙及其出嫁之女如合法拋棄其繼承權時,其子既為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第一款之同一順序繼承人,依同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條第一項前段規定自得繼承某甲之遺產。
----------------------------------------
 
【公布日期文號】 內政部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台(四二)內戶字第三三一八二號函 
【要旨】以繼承宗祧為目的約定被收養者不得繼承收養者財產之收養行為應認為無效
【內容】一、查以繼承宗祧為目的約定被收養者不得繼承收養者財產之收養行為,應認為無效,法院如加公證,其公證書應為不生公證效力。准請核示戴○○夫婦收養疑義,經函准司法行政部臺四一電參字第四七六七號代電復知,並以內戶字第一六九三四號代電轉請貴省政府查照有案。
二、本案該袁○○收養戴○○為養子,既約定被收養者不得繼承收養者財產,不負擔收養者扶養義務,不負償還收養者債務之義務,又約定收養者死亡時不負喪葬費用,依前開解釋,其收養行為應屬無效,縱經法院公證處就該項收養書約作成認證書,亦不應准其為收養之登記,經函准司法行政部臺(四二)公參字第二九七Ο號函復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